通信技术|中国团队首次将人类全基因组分析缩短至分钟级 此前需要24小时( 四 )
于是,为了这方面的提高效率,就需要新的“协议互通”技术 。
而这种新技术并不是指“共池”,在本质上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
“共池”主要共享硬件资源池,是在一套硬件上划分出多个独立的逻辑资源池,并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做部署 。
但问题在于每个逻辑资源池只支持一种协议访问,也就是说跨协议的时候,还是需要经过“数据拷贝”的过程:
文章图片
华为存储提出的“协议互通”技术则不然,实现的是多个协议共用一个硬件资源池 。
而且还是同时支持文件、对象、大数据等多种协议访问的那种:
文章图片
换言之,现在当一份数据“走进”存储系统后,不再需要做任何的转换了,可以直接被其它协议直接访问 。
这便是打通协议“任督二脉”的奥义所在了 。
而也正是因为刚才讲到的这些独有“功夫”,华为存储,这个世界级选手所涉足的领域早已不仅限于基因测序 。
还有众多诸如此类的海量数据场景,例如能源勘探、气象海洋、智能制造、超算中心等等 。
……
不难看出,华为在数据存储这一块,可谓是内修功法、外用其力 。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便是:
数据存储,为什么这么重要?
因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
在智能时代之下,数据存储已经成为数据密集型应用的瓶颈 。
或许你会说,数据量大,哪怕是PB级别,把算力堆上去不就可以了吗?
确实,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在处理像基因测序、生物制药等数据密集型应用时,大家似乎都会关注其背后的高性能计算(HPC)的效果如何 。
每年的HPC Top 500 高性能计算机排行榜,也成为公众备受关注的“保留节目” 。
但随着数据爆发式的增长,以及AI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发展不再仅仅聚焦在算力方向 。
正如IDC所统计的那般:
全球67%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已经在使用AI、大数据相关技术 。
换言之,HPC、AI和大数据,它们三个融合的速度正在加快 。
也正因如此,数据密集型应用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高性能数据分析 (HPDA) 。
在这个时代之下,类似自动驾驶、基因测序等任务,对于数据分析的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 。
而要实现这一点,也正如刚才我们所阐述的,离不开“数据存储系统”这一夯实的底座 。
唯有这根“定海神针”足够稳固、扎实,且需得具备技术上的创新,才能保证其上层的工作以及上层与之的交互畅通无阻 。
推荐阅读
- China|中国移动10086 APP发布公告:将于1月30日停止运营
- 中国新闻网|最新数据:中国有效发明专利359.7万件 有效注册商标3724万件
- 中国新闻网|美团外卖:西安受疫情影响骑手免除所有违规扣罚
- 中国新闻网|易导致浪费!当抵制!中消协批肯德基盲盒
- 反刍动物|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带领团队再次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 代码|周鸿祎:不理解35岁被职场抛弃,中国人35岁就老了?程序员年纪越大经验越丰富
- 一财网|“断网”上热搜!中国电信回应:网络设备故障
- 人物|周鸿祎不理解35岁被职场抛弃:不知道为什么 中国人好像35岁就老了
- 新浪科技综合|中国学者找到新生儿黄疸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建预测模型
- 中国基金报|砍仓4亿!“木头姐”出手,大举减持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