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采访人员 左晨
人工智能、5G等技术应用 , 让机器人应用场景逐渐丰富 , 机器人“舞台”更加广阔 , 机器人产业可谓风头正劲 , 前景可期 。 面对激烈的机器人产业竞争 , 湖北如何抓住机遇 , 在全国迎头而上?
面对强者 , 差距不小
数据显示 , 去年我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350亿元 , 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国内第二方阵;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 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 。
然而 , 我省机器人产业与广东、浙江、江苏、辽宁和山东等地相比 , 仍存在不小差距 。
前瞻研究院的研究报告称 ,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实力最为强劲 , 其在产业链构建、市场需求、创新资源布局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 两地机器人产业收入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 。 同时 , 京津冀、东北等地的机器人产业实力也不可小觑 。 相形之下 , 包括武汉在内的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总体来说规模相对较小 , 集聚效应还在培育之中 。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看来 , 湖北机器人企业规模偏小 , 骨干企业实力不够 , 关键零部件生产性能不足 , 知名品牌及产业集群还未形成 , 面临国内外机器人龙头企业的竞争压力 。
此外 , 人才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2020》指出 , 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30万 , 年薪百万难寻资深复合型“高手” 。
有数据显示 ,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聚集了全国八成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 , 相比之下 , 内陆地区的人才较为匮乏 , 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 。
丁汉称 , 尽管我省机器人研发实力雄厚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重点研发高校扎堆 , 科技实力和研发水平全国领先 , 但研发优势还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
近年来 , 我省正以“钱变纸”推动“纸变钱” , 让更多科技成果释放经济活力 。
今年2月18日 , 湖北科技创新大会召开 , 会上启动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 按照“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进行布局 , 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 , 辐射带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集聚 。 其中 , 就包括加快布局基础科学研究中心 , 加快建设智能计算中心 , 发展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 , 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 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 , 打造原始创新战略策源地 。
“政府要牵头 ,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 有效整合产、学、研等方面的优势 , 使创新要素有机融合 , 激发机器人技术研究的新思路并促进先进机器人技术的落地 。 ”丁汉说 。
推荐阅读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娱乐性|新华全媒+|探秘冬奥会“黑科技”:当冰壶遇上人工智能
- 建设|数据赋能业务,数梦工场助力湖北省智慧应急“十四五”开局
- 市民|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城市新变化 科技赋能深化文明成效
- 科研机构|人工智能点燃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可持续性|人工智能将重塑健康管理,业内专家认为可持续性是最大挑战
- 策源|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到2025年达到4000亿元
- 敏捷|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发布:集聚超20个国际顶尖团队
- 货运|湖北鄂州花湖机场迎来校验首飞,系我国首座专业性货运机场
- 空管|鄂州花湖机场迎来首降,湖北空管全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