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卡鲁斯二号
链接:为何嫦娥五号选择“太空打水漂”的返回方案?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本文图片
地月的距离其实很远 , 当探测器从月球返回的时候 , 几乎是在垂直向着地球做自由落体 , 重力会不断加速探测器 , 最终会把它加速到10.9KM/S的速度 , 比第二宇宙速度只差了300M/S(因为月球还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 。 在这个范围之内 , 距离越远 , 再入速度越快 , 但不会超过第二宇宙速度 。 但如果是来自引力范围之外的天体(比如从绕日轨道返回) , 则必然会超过第二宇宙速度)
本文图片
太空中没有阻力 , 到了目的地怎么停下来呢?对于月球 , 还可以用火箭强行消 , 毕竟它引力小、速度慢(环绕速度、公转速度都仅1KM/S多一点) 。
本文图片
但对于地球这么大引力的物体 , 就行不通了 。 化学火箭若想提供更大的速度增量 , 就必须增加燃料 , 可燃料本身又会增加死重 。 根据公式dV=Isp*g*ln(m0/m1) , 随着速度增量的增加 , 火箭质量会指数倍地提升 。 如果你要留下足够的燃料停下返回舱 , 那么发射时的火箭质量将会达到长征五号的数倍(不止两倍) , 这是不可接受的 。
本文图片
好消息是 , 地球有大气层 , 如果我们把月地返回轨道的近地点控制在大气层内 , 那么大气阻力就能作用在返回舱上 , 把动能变成热量带走 。 如果我们能把进入大气层的位置精确控制在一个叫“再入走廊”的范围内 , 那么大气密度就能够把返回舱减速到“地心引力始终大于返回舱绕地旋转所需的向心力” , 但又不至于直接对地撞下去 。 随后 , 轨道半径不断降低——进入低空更稠密的大气层中——接受更大过载地减速 , 最终就能停下来了 。 这就是弹道式再入 。
本文图片
然而 , 问题又来了 。 10.9KM/S的速度 , 已经远远超过了7.9KM/S的近地轨道再入速度 , 如果用弹道式再入 , 那么巨大的过载和加热 , 必然会损坏返回舱 。 基于同样的理由 , 我们一般不会用火箭反推来消除这个速度差 , 那该怎么办呢?
本文图片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大气层的绝大多数气体都集中在地球表面2万米以下的空间内 , 越往高空越稀薄 。 对于同一速度的物体 , 空气越稀薄 , 所能产生的阻力越小 。 如果我们能够让探测器一直停留在高层大气之中不落下来 , 那么就可以慢慢减速、一点点释放热量 。
本文图片
地球上空100KM海拔的高度线 , 被称为“卡门线” 。 在这条线以上 , 以轨道速度运行的物体无论如何都不能获得比重力更大的升力 , 所以是失重的;在这条线以下 , 只要飞行器经过精心设计 , 就一定能够在轨道速度让升力高于重力 。 这样的再入器可以像飞机一样滑翔 , 这就是“升力再入” 。
本文图片
简单粗暴的方式是加个翅膀 , 也就是航天飞机 。 但我们的返回舱是锥状的 , 那怎么产生升力呢?我们可以让返回舱的重心偏移一些 。 这样 , 隔热罩就会与气流产生一个攻角 , 将更多的气流向下推 , 返回舱就获得了一个向上的升力 。 如果我们还能人工控制重心的位置 , 那么我们还能调节升力的方向 , 从而精确控制落点 。 不过这种再入虽有升力 , 却比航天飞机等有翼航天器弱很多 , 在再入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无法与重力抗衡 。 我们把这种介于弹道再入与升力再入之间的方式 , 称为“半弹道式再入” 。
本文图片
返回舱获得升力
半弹道式再入延长了在大气层内减速的时间 , 从而降低了过载和热载 。 但是 , 延长时间 , 也会导致热量持续在返回舱上堆积 , 从外向内不断传导 。 返回舱的隔热罩厚度有限 , 如果持续不断施加高温 , 没有散热的机会 , 即使空气稀薄、温度相对较低 , 也迟早会被烧穿 。
本文图片
使用后的隔热罩
有没有办法让探测器在再入的过程中“休息”一下呢?
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 , 就是采用升/阻比更大外形的返回舱 。 比如更类似锥形的外形 , 可以有更大的隔热罩面积 , 从而推动更多的空气 , 产生更多的升力 。 升/阻比越高 , 同等阻力下产生的升力也越大 。
本文图片
对于同一升阻比的物体 , 空气密度越高、流动速度越快 , 升力就越大 。 只要升阻比够大 , 随着高度的不断降低 , 空气密度越来越大 , 其升力会最终超过重力 , 把返回舱向上再次抬起 。 由于之前速度已经有所下降 , 所以返回舱抬起后不会进入轨道 , 而是会进入一条亚轨道 , 在稀薄的高层空气中飞过一条弧线 , 然后再次落入稠密大气之中 。
本文图片
返回舱第一次再入时必须精确对准再入走廊 , 不能高也不能低 , 就像你打水漂的时候 , 石头出手的角度很重要 。 随后 , 它会承受2.5G的加速度持续减速 , 直到轨迹被重新抬起 。 通过调整返回舱的再入攻角大小 , 我们可以控制抬轨迹被抬起的程度 。
本文图片
随后 , 在高层大气中 , 持续经历仅0.05G的近似失重 , 把之前积累的热量散发掉 。 直到重新向下落 , 然后再经历一段2G加速度的黑障区 , 最终减速到终端速度 , 然后打开降落伞安全着陆 。
需要注意的是 , “跳跃式再入”必须和另一种被俗称“打水漂”的“大气制动”区分开 , 因为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
本文图片
大气制动是在近地点利用高层大气的阻力 , 把探测器从逃逸轨道减速到捕获轨道 , 然后再不断降低其远地点 , 最终达到轨道正圆化的一种技术 。 这种探测器也会在进入大气层后重新向上脱离大气层 , 但这完全不是源自升力 , 而是因为它们切入大气层的角度本来就在“再入走廊”的上方 , 大气过于稀薄 , 并不足以消除其水平速度 , 探测器始终都没有脱离过轨道 , 它只是在沿着星球的切线方向穿过大气层 , 看起来像是打了个水漂而已 。
区别“跳跃式再入”与“大气制动”的最主要特征 , 就是看物体是否还留在轨道上 。
本文图片
在火星尝试大气制动示意图(绿点为火星 , 紫色线条是轨道)
地球大气过于稠密 , 目前还没有国家在地球试验过大气制动 。 只有美国在火星尝试过 。 我国至今未实现过大气制动 , 但我国早就已经掌握了跳跃式再入的技术 。
早在2014年 , 我国就已经用T1试验器 , 飞过一次地月自由返回轨道(飞到月球 , 利用月球引力掉个头 , 回到地球) , 并用跳跃式再入 , 成功着陆了一个神舟飞船的缩小版返回舱 。
本文图片
T1试验器由长三丙火箭在西昌发射
本文图片
T1试验器飞掠月球背面 , 利用月球引力掉头返回地球
本文图片
T1试验器是由一个类似于嫦娥一号的母体 , 和一个缩小版的神舟返回舱组成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 , 这种再入方式 , 可以让物体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更长的距离?那你想到它还有其他的什么用途了吗?
弹道导弹是一种亚轨道飞行器 。 每个拥有弹道导弹的国家 , 都希望导弹能打得更远 , 威慑更多的外国 。 通常弹道导弹飞行的距离完全要依靠火箭关机时的初速度 , 打得越远 , 火箭燃料就得越多 , 造成质量的浪费 。 有什么办法可以少用一些燃料 , 把弹头打得更远呢?简单!给弹头装个翅膀不就行了?然后 , 弹头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种有升力的弹头 , 在再入过程中 , 会维持在高层大气中弹跳数次 , 不会落下来 , 直到速度耗尽为止 。 这个过程中它会在水平方向滑出相当远的距离 。 不仅如此 , 有升力的弹头 , 还能实现自主控制 , 飞出曲线 , 规避敌方的拦截导弹 。
来源:知乎
【大气层|为何嫦娥五号选择“太空打水漂”的返回方案?】编辑:zhenni
推荐阅读
- Windows|微软解释在Windows 11上为何部分驱动可追溯到1968年
- 体系|为何要推进智能制造?工信部:对实现新型工业化有重要作用
- 苹果|苹果配件必须买原装 这个错误言论为何误导了很多人?
- 销售额|全面进化的双芯2.0旗舰iQOO Neo5S,为何能成为“春节档”霸榜的大热门?
- 韶山|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壤“安家”湖南韶山
- 发射|耗资90亿美元,史上最强!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为何备受关注?
- 汽车|智己巡游为何要炫耀?
- 嫦娥|“玉兔二号”晒朋友圈啦!
- 杨璐|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壤入藏湖南韶山
- 条件|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安家”湖南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