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瞭望 | 《瞭望》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中国量子计算研发进入第一阵营,应用落后了吗?( 二 )


1984年 , 我在安徽滁州召集了量子光学的会议 , 后来被称为“琅琊会议” 。 这个会扩大了量子光学的影响 , 并确定今后每两年开一次会 。 量子光学逐渐被更多人了解 , 慢慢发展起来 。
这一年 , 我正式开始授课 , 成为第一个在国内为研究生完整开设量子光学课程的人 。 当时国内没有量子光学教材 , 我就自编教材 , 成为国内第一个写量子光学教材的人 。 这些工作 , 起到了普及量子光学、启蒙入门的作用 。
为国家未来开启研究量子信息
《瞭望》:你是在什么契机下 , 从量子光学转入研究量子信息的?
郭光灿:到20世纪90年代左右 , 中国量子光学队伍掌握的基础理论 , 已经赶上我当时在加拿大访学时的国际水平 , 但作为一个已经相对完善的基础学科 , 我们很难再做出有大影响的工作 。 1990年 , 我在国外文献中读到有关量子信息的研究文章 , 眼前一亮 , 觉得这就是我要找的增长点 。
一是可以把成熟的量子光学理论用到新兴的量子信息领域 。 二是当时国外涉足量子信息领域的人比较少 , 处在起步阶段 , 这个时候发展中国的量子信息 , 可以进行赶超 。 当初在量子光学领域与国外相差几十年需要慢慢追赶 , 但在量子信息领域 , 我们与国外相差不过几年 , 完全有可能弯道超车 。
从那时起 , 我的心态也发生转变 , 因为量子光学是个人兴趣 , 量子信息则对国家未来意义重大 。 我开始坐起“冷板凳”进行研究 , 直到2001年 , 我受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首席科学家 。
之后 , 我组建了一个超过50人的研究团队 , 把国内做相关研究的人都拉进来 , 历时5年取得丰硕成果 ,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支我国的量子信息队伍 。
我们这个项目组先后产生5位院士、9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 起到了为我国量子信息领域打基础、扩大人才队伍的重要作用 , 为我国量子信息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作出贡献 。
《瞭望》:现在 , 你的攻关方向是什么?
郭光灿:现在 , 量子信息开始从实验阶段走向市场阶段 , 开始了另一种模式、另一种生态的竞争 。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发展量子计算机 。 量子计算机现阶段可以起到提速作用 , 但要和经典计算机结合起来 , 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
可以预见的是 , 量子计算机不会完全替代电子计算机 。 将来在生物医疗、金融、城市大脑等方面 , 可以用量子计算机处理 , 它同时有利于国家的数字安全 。
量子计算发展需良好市场生态支撑
《瞭望》:我们目前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如何?
郭光灿:目前 , 美国IBM公司和美国谷歌公司对量子计算通用机都有了发展的“路线图” 。 同时 , 国外的市场生态较为良好 , 如IBM牵头组织了140多家公司组成产业联盟 , 它研发的量子计算机 , 这些企业都会应用 。 只有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创造应用场景并及时反馈给研发端 , 产业才能迭代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