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催你借钱


|当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催你借钱
文章图片
图1/3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殷万妮
来源: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01
昨天 , 京东集团就极具争议的借贷广告出来道歉了 。
借贷广告花式攻占用户的网络领地 , 早已经让人身心俱疲 , 但在一些互联网公司看来 , 这是远远不够的 。
京东金融之前 , 360借条用行动向同行传递出了信号 , 无下限广告没有任何犯错成本 , 道歉过后可以继续胡作非为 。
其引发广泛争议的一则广告仅有55秒长 。 出镜的 , 是一个穿着空姐工作服的女性和一个追求她的中年男子 , 女性年轻、貌美、高挑 , 男子年龄大、头秃、个矮 , 男人手里拎着一条猪肉 , 斩钉截铁地许诺以后会有好日子 。
女方急切地关心 , “你在360借条上有多少额度?”男方懵 。 女方失望 , 科普完360借条 , 想转身离开 。 男方认错 , 申请额度 , 最后二人双双把家还 。
爱情在破碎边缘时 , 被360借条上的贷款“拯救”了 。 剧情中用浮夸的手段设计了阶级、年龄、贫富等种种差距 , 一个额度就能全部抹平 。
这个逻辑很讽刺 。 在鼓吹消费升级的今天 , 财富的象征却在实打实的降级 , 连征信额度 , 都能成为“财富”的衍生词了 。 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个段子:“马云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花呗额度设置成五万亿 , 直接把腾讯收购!然后下个月再用腾讯账的钱慢慢还?”
然而这不是刷金币游戏 , 负债就是负债 , 既不是资产 , 也不是财富 。 它更像是抹了一层蜂蜜的尖刀 , 被互联网巨头们利用 , 以挖空用户的口袋 。
02
在深耕下沉市场的路上 , 360借条不可谓不虔诚 。
其他互联网玩家如苏宁的苏宁金融、腾讯的微粒贷 , 主要在某主流短视频平台上做宣传 , 而360借条是罕见同时在快手上有ID账号的 。 带有“360借条”和“官方”字样的账号 , 不止一个 。
和上述案例相似 , 广告内容都是极具戏剧冲突的情景 。 只不过故事的主人公不再只是农民 , 他们被替换为快递员、工人、厨师等等 , 场景也在相亲、饭局、工地中随时切换 , 就连面试 , 也躲不掉“你的360借条额度是多少”的魔性提问 。

|当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催你借钱
文章图片
图2/3
图:360借条相关的广告视频
一条广告的播放量在几百到数百万间波动 。 但恶俗猎奇的套路 , 让360借条“死”在了起跑线上 。
几乎在每一条广告中 , 借贷都被替换为“授信额度、备用金、信用分” , 放大利息非常低、金额足够大的信息点 , 但对还款和逾期不还有什么后果只字不提 。
比起道德准则上的审判 , 这已经属于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短视频广告了 。
我国《广告法》第三条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 , 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
这一规定是广告“真实、合法原则”的法律依据 , 但包括360借条在内的许多短视频广告都没有做到真实 , 它们通过省略、含糊或夸大的方法去误导消费者 。
今年9月 , 因为这则55秒的广告引发广泛质疑 , 360借条站出来道歉过 , 并且非常明确地把锅甩到了合作推广商头上 。
然而 , 这很容易让人识别出漏洞 , 即便广告是推广商做的 , 但前期提出设计要求、中期提出修改方案和终期审核 , 都是离不开甲方的 , 主要责任方肯定是甲方自己 。
道歉回来的360借条老实了 。
12月它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两条广告 , 广告文案的硬伤依旧没变——有避重就轻之嫌 , 包装上也针对白领一类的目标人群有所调整 , 利用年轻人在人际关系和时间上的焦虑 , 诱导其使用借贷产品 。
这门广告生意的入场者还有很多 , 在短视频平台上 , 微粒贷有39.1万粉丝 , 苏宁金融有1.4万粉丝 , 小米贷款有161个粉丝 。
虽然这称不上大声量 , 但这无疑是各家用以掘金的新战场 。
03
天下 , 苦借贷广告久矣 。
【|当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催你借钱】过去 , 至少在智能手机时代以前 , 借贷广告大多存在于楼道、街道、胡同甚至公共厕所的门板上 , 因为信息和资金来历不明 , 人们的警惕心很强 , 不会轻易沾贷 。
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 付款和借贷、分期只有一键之隔 , 钱不再是难得之物 , 反倒不请自来 。
比如短视频平台的信息流广告、外卖平台上弹出的月付优惠、美图软件上的额度提醒、视频App上的弹窗广告等等 , 这还不算轮番轰炸的短信、邮件和电话 。
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对互联网巨头越来越倚赖 , 信任也随之变强 。 资金安全、一键放款、审核简单 , 这些条件 , 已经足够诱人 。

|当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催你借钱
文章图片
图3/3

借贷广告如同一只巨大的蜈蚣 , 它不经你同意 , 便将触角伸向网络的每一处 , 进攻再进攻 , 直至被瞄准的对象彻底失去私有领地 。 前提是 , 只要你使用智能手机 。
互联网巨头急了 , 急着把钱揣进用户兜里 。
一家咨询机构的金融板块负责人罗晓峰曾统计过 , 排名前100的流量巨头APP中 , 70%都开始了金融变现 。
这背后是互联网企业关于流量和盈利的焦虑 。 移动互联网时代 , 人口红利消失 , 流量增长乏力 。 在电商和游戏以外 , 包含借贷的金融业务成了新战场 。
真正缺钱的似乎不是用户 , 而是看似庞大、实则空洞虚伪的一众借贷平台 。
最大限度地透支小人物的未来、自由、财富和名誉 , 榨取其最后的价值 , 以谋求胜利 。 谁知道这肮脏的交易背后 , 被瞄准的 , 不是每一个被现实裹挟的你和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