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 随着“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为躲人脸识别戴头盔看房”等事件的发生 , 让人脸识别频上热搜 , 技术滥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
随之 , 一些传言也“悄然出动”:人脸识别系统任何机构想装就能装?戴口罩就无法进行人脸识别?在手机银行上设置人脸识别功能 , 会增加银行卡被盗刷的风险……这些说法到底是真是假?
传言一:人脸识别系统任何机构都能装
真相:需符合相关规定 , 不是想装就能装
如今 , 人脸识别技术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场景中 , 购物、打卡、解锁、出行 , 甚至在一些地方连取厕纸都离不开它 。 随着人脸识别系统日益普及 , 我们也逐渐对“潜伏”在身边的摄像头习以为常 , 但这一设备真的任何机构都能装吗?
“虽然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在消费领域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未予以禁止 , 但是相关文件都强调了信息收集要‘合法、正当、必要’且需要征得当事人同意;信息利用要确保安全 , 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被侵害时 , 侵权方需承担相应责任 。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攻防对抗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任何机构在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获取个人信息时 , 应当符合‘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 而不是想装就能装 。 ”
“人脸识别技术本是一种通用技术 , 可以被用在不同的行业或领域 。 ”闫怀志认为 , 正是由于这一技术特性 , 很多机构就以视频监控为名 , 先通过设置摄像头来获取人脸信息 , 然后通过后台运行的系统 , 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 , 进行人脸识别 , 甚至通过人脸识别出来的身份信息进一步在网络空间中实现个人数字画像 , 这样就可能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构成侵害 。
传言二:戴口罩就无法进行人脸识别
真相:相关识别设备已经投入使用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 , 如今多数人外出时 , 都习惯戴上口罩 。 不过 , 网上有种说法 , 必须要把口罩摘了 , 才能顺利通过人脸识别 , 真的要这么麻烦吗?
“戴口罩、帽子、墨镜等物品 , 确实会导致人脸识别精度降低 , 但技术上对此并非束手无策 。 ”闫怀志认为 , 从技术上来看 , 可以采用人脸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人脸识别 , 辅以未遮挡部位的三维数据来进行三维人脸识别 。
此外 , 据报道 , 为适应疫情防控信息化管理 , 多地已在不同场合应用人脸识别测温机 , 被测者即使戴口罩 , 该设备也可以完成人脸识别 。 例如 ,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设置的智能防疫安检门 , 即便在监测对象化妆、戴眼镜、戴口罩等情况下 , 也能凭借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测温、人脸识别 。
传言三:设置人脸识别会增加银行卡盗刷风险
真相:支付场景识别精度极高 , 难以盗刷
目前 , 很多手机银行支持“刷脸”转账 , 有人担心这一设置 , 会增加银行卡被盗刷的可能 。 这种担心是否有必要呢?
“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 , 通常包括消费及安防两大类 。 消费类场景对人脸识别技术精度要求极高 , 涉及手机银行“刷脸”支付的场景识别率通常在99.99%以上 , 他人难以实现盗刷 。 ”闫怀志表示 , “同时 , 除了人脸识别之外 , 要在手机银行上完成转账 , 还需要手机号、密码等信息 , 这些信息为线上支付构建了更安全的防护网 。 因此 , 手机银行人脸识别的安全性非常高 , 用户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 ”
传言四:现有技术无法识别“整容脸”
真相:整容可识别 毁容不可识别
有传闻称 , 人脸识别技术 , 无法对整容后的面部进行识别 。 事实真是如此吗?
“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达到工业化、大规模应用标准 , 简单整形、化妆等常见的识别难题早已被攻克 , 机器系统的识别能力已超过人类 。 因此 , 能否实现整容后识别 , 要看整容后面部特征的改变程度 。 如果只是进行美容式整容 , 如垫高鼻梁、收缩下巴或割双眼皮等 , 当前技术完全可以做到精准识别;但如果是因为事故导致大面积毁容 , 人脸识别就无能为力了 。 ”闫怀志表示 。
延伸阅读
拿起法律武器 , 保护随时可能“丢”的脸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 , 与其他个人信息一样 , 人们也开始担心人脸信息的泄露问题 。 因为它一旦被泄露 , 便无法挽回 。 在“刷脸”时代 , 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脸”呢?
首先 , 来了解下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 。
闫怀志介绍道 , 生物识别技术 , 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或人脸识别等 , 在验证主体身份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 。 其中 , 人脸识别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 , 历经半个世纪 , 已成为计算机视觉和生物识别领域研究和应用热点之一 。 其技术原理 , 就是使用多种测量方法和技术扫描人脸 , 来识别或验证图像或视频中的主体身份 。
实用的人脸识别系统 , 通常由人脸检测、人脸对齐、人脸表征以及人脸匹配等模块构成 。 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高度依赖人工设计的识别特征与机器学习技术 , 近年来 , 更新后的人脸识别技术则主要利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 。
闫怀志认为 , 由于人脸识别采用的是非接触式采集和无感识别技术 , 个人很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被采集了脸部信息 。 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数据 , 与个人基因数据、健康数据一样 , 是需要被特别保护的特殊类型个人信息 。 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 , 《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数据安全法(草案)》等均对公民脸部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
闫怀志还表示 ,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无辜的 , 但使用技术应该在一定的规则和范围内 。 保护个人人脸、指纹等隐私数据 ,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 光靠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
【闫怀志|人脸识别日益普及 你的脸刷明白了吗】“当然 , 个人也应当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 。 在自己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 以‘最小化原则’向外界提供所需信息 。 如果发现个人信息被恶意利用或被泄露 , 则应勇敢拿起法律武器 ,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闫怀志建议道 。 (张蕴)
推荐阅读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曹志兴|90后教授曹志兴:最一流的基础科学来源于好奇心
- 模型|2022前展望大模型的未来,周志华、唐杰、杨红霞这些大咖怎么看?
- 人脸|“骁龙870版”小米12:小米12X发布:3199元起
- 人脸信息|如何护住我们的“脸”
- 犯罪学|人脸识别有易破解隐患 准确定罪存在一定争议
- 人脸|部分商家热衷“盗采”消费者人脸信息,怎么破?
- 杂志|2022年《万物》杂志征订开始了!多重优惠等你来!
- 量子|美国《信号》杂志预测2022年十大技术趋势
- 中国|“感觉良好”乘组再次感觉良好,翟志刚第三次出舱:神舟十三号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