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买个车还要人脸识别?“小鹏们”的偷脸该停了

买个车还要人脸识别?“小鹏们”的偷脸该停了

人脸|买个车还要人脸识别?“小鹏们”的偷脸该停了
文章图片

如此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 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信息 , 是自然人身份不可更改的唯一标识 。 而且 , 这种“生物密码”不同于身份证、电话号码等物理信息 , 一旦被“击穿”往往没有补救空间 , 造成的负效应也会呈指数扩散 。 正是考虑到巨大的安全隐患 ,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举措为个人信息加装“安全锁”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再到《个人信息保护法》 , 法网越织越密 。 尤其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之法 , 更是全面系统地给人脸数据怎么采、如何用等划出了边界——公共场合只能“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 , 商家索脸必须“公示”且需消费者同意 。 如此再看小鹏“偷脸” , 显然践踏法律红线 , 被罚一点也不冤 。
明明有法可依 , “偷脸”为何还是大量出现?原因固然复杂 , 但违法成本与收益不对等恐怕是绕不开的一条 。 长期以来 , 靠着大量采集数据、细化用户画像 , 不少互联网企业的蛋糕越做越大 。 在商言商 , 在数据驱动的发展逻辑下 , 企业本就不愿“踩刹车” , 而数万元的罚款 , 相较于真金白银的收入过于轻微 , 无形中又加剧了肆无忌惮心理 。 就拿小鹏被罚案例来说 , 有人算了一笔账 , 平均一张脸被罚5毛钱左右 , 违法成本之低令人咋舌 。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 , 执法是最好的普法 , 不妨加大惩戒力度 , 以严管重罚形成强力震慑 。
在个保法落地满月之际 , 有采访人员调研发现 , 除了“偷脸” , 买房信息泄露、App过度收集信息等乱象非常普遍 。 守住个人隐私 , 不能只靠消费者“戴头盔” 。 动动真格推动法规落地 , 大家才能放心享受技术红利 。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编辑:雨馨
【人脸|买个车还要人脸识别?“小鹏们”的偷脸该停了】流程编辑:郭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