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浩瀚海洋中 , 体量仅微米级的浮游植物 , 是比“沧海一粟”更小的存在 。 浮游植物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从其组成的细微变化中 , 又如何窥探海洋变化?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黄邦钦 , 从浮游植物入手 , 在我国近海开展了百余航次现场研究 , 建成了配套参数齐全的浮游植物实测数据集 。
“大鱼吃小鱼 , 小鱼吃虾米 , 虾米吃浮游植物 。 ”谈起自己研究的对象 , 今年56岁的黄邦钦打开了话匣子 , “海洋浮游植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光合自养生物 , 是海洋的初级生产者 , 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 。 ”
这位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用30多年时间在我国近海开展了150航次的现场研究 , 建成了配套参数齐全的浮游植物群落生态学实测数据集 。
窥探海洋里的“大千世界”
1988年 , 黄邦钦从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 , 硕士毕业论文即以海洋硅藻为研究对象 。 彼时 , 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组刚成立 , 急需生物专业人才 , 加入该研究组的黄邦钦由此开始了海洋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
浮游植物处在海洋经典食物链的底层 。 黄邦钦说 , 作为海洋蛋白质的基础提供者 , 浮游植物通过能量和物质传递供给食物链上游 , 也影响着食物链上游的生物资源 , “比如海洋渔业资源 , 如何确定合理捕捞量 , 就离不开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的研究” 。
“不同海域 ,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不同 , 为什么会有差别、哪些环境因子会造成影响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 ”黄邦钦说 。
探秘近海海洋储碳过程
近年来 , 黄邦钦的研究重点是海洋生物泵 。 在海洋中 , 浮游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碳、储碳 , 从而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 调节全球气候 。 有光层海水里的浮游植物 , 通过光合作用固碳 , 将溶解在海水里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体的有机碳 , 其中一小部分在海水中沉降 , 深埋于深层海水中 , 学界将这个过程称为“海洋生物泵” 。
海洋生物泵的效率其实不高 , 但是其过程十分复杂 。 大量浮游植物经食物链传递和呼吸分解作用 , 将碳“送”回大气 , 只有不到10%的碳能通过沉降深埋 。 即便如此 , 因为海洋体量庞大 , 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占到了人类排放总量的近30% 。 不难想象 , 如果没有海洋 , 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大幅增加 。
能否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 , 探讨增加海洋碳汇潜力的可能性 , 为未来地球环境工程可能性提供依据?这正是黄邦钦近年来研究海洋生物泵的愿景所在 。 2016年以来 , 他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 领导一项针对海洋生态系统储碳的研究 , 其目标就是揭示近海海洋储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
“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海水性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海洋固碳、储碳的速率、效率和过程 。 ”黄邦钦说 , 靠近大陆的近海 , 因营养丰富 , 浮游植物更为“茂盛” , 其面积虽然不到海洋面积的10% , 固碳能力却高达28% , 碳汇潜力较高 。
数十年积累 , 建成实测数据集
一台购于1997年的老式显微镜摆放在黄邦钦的实验室里 。 这台显微镜体积小 , 便于携带 , 他每次出海观测都喜欢带 。 海水腐蚀留下的斑点遍布显微镜镜身 , 斑点里都有他出海的记忆 。
1987年12月 , 还在读硕士研究生的黄邦钦第一次出海参与一线观测研究 , 就真切体会到了出海观测的艰辛 。 大风大浪中颠簸 , 晕船的难受感从未停止过……“第一次出海就被来了个‘下马威’ 。 ”他笑言 。
但他依然渴望出海 , 珍惜每一次一线观测的机会 。 一个出海航次历时少则两周、多则一个多月 , 为节约出海时间和科考船费用 , 黄邦钦每天很少休息 。 “船到达指定采样地点 , 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 都要立马投入工作 。 ”黄邦钦说 , 要获得连续的昼夜变化数据 , 需要开展连续多日采样 , 他曾一次连续工作72小时 , 只为尽量多地获取观测样本和数据 。
2000年11月 , 黄邦钦和同事们曾在海上与台风正面相遇 , 最大浪高达11米 , 科考船摇摆幅度曾达40度 。 黄邦钦抓着扶手在床上颠了20多个小时 , “那时候只能躺着 , 根本无法站立 , 现在想来都后怕 。 ”
黄邦钦出海观测的轨迹被浓缩在一张实验海域图上 , 每一个原点代表着他们做过实验的观测点 。
150航次的现场研究 , 约2万个浮游植物样本、70万条数据 , 数十年的坚持换来了如今让他引以为豪的成果——建成了配套参数齐全的浮游植物群落生态学实测数据集 。 同一海区的观测数据 , 最长时间跨度已有20年 。
【生物|“一粟”之中读沧海(自然之子)】这套数据集也是他眼下研究海洋生态系统长期变化和海洋生物泵的“宝贝” 。 不过在他看来 , 距离真正读懂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泵的路途依然漫长 , “海洋太复杂 , 还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去探索 。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