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三体》之外,中国科幻文学找到生存法则了吗( 二 )
《三体》像一个导火索 , 而“火药”积攒了许久
姚海军主编的“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启动于2003年 , 收录了《三体》等作品 。 当时 , 姚海军在丛书的序言中写道 , 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 , 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 。 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 , 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中国的图书出版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 , 出版者却感叹于科幻书那区区几千册的销量 。
十几年过去了 , 《三体》像一个导火索 , 而“火药”积攒了许久 。 姚海军认为 , 从创作的角度 , “《三体》热”带来一个效应 , “就像一群歌手在唱歌 , 有一个人把调门起高了 , 那大家的起点也都变得高了起来”;从出版的角度 , 近些年 , 科幻文学的出版量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 , 创作和出版 , 推动了中国科幻的产业化步伐 。
在《三体》之前 , 国内几乎没有科幻产业的概念 。 科幻产业不仅是图书杂志 , 还是影视、游戏、动漫、展览等周边产品 。 也许现在科幻还没有那么火 , 但姚海军觉得 , 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 , 科幻的产业化刚刚起步 , “当越来越多的作品被影视化 , 小说与其他产品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 , 我们就能看到那一天”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说 , “可以说刘慈欣凭一己之力 , 把整个中国的科幻带到一个非常高的层次”——不仅是创作 , 还有传播 , 成为现象级;不仅是刘慈欣和《三体》成为现象级 , 还有整个科幻文学 , 从写作到阅读 , 成为一股风潮 , 这其中也包括《流浪地球》的热映 。 中国观众以前很少热衷去看一部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 , 市场上这样的产品也非常少 。
在杨庆祥看来 , 纵观西方科幻文学的发展史 , 有一个显著特点 , 就是科幻写作的产业化 。 一个科幻作家写作的目的 , 并不只是一个小说 , 而是追求IP化的产业链 。
欧美科幻的早期繁荣 , 出现于上世纪30年代的“纸浆时代” 。 那时候 , 科幻小说被认为是一种通俗小说 , 印在废纸化浆做的发行量很大的廉价杂志上 。 所以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科幻从一开始就有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属性 , 走的是量和市场 。
“中国的电影工业还在趋于成熟的路上 , 对于《三体》影视化的振奋 , 不仅是文学圈的人振奋 , 这条产业链上每一部分的人都振奋 , 它的市场意义要大于文学意义 。 ”杨庆祥说 。
王诺诺发现 , 现在中国的科幻粉丝更多是学生、年轻人 , 偏低龄;而在西方的科幻展上 , 会看到不少40多岁的资深粉 。 “我们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 , 再过20年 , 年轻人进入中年 , 也许依然热爱科幻 。 ”
推荐阅读
- 原神|《原神》「飞彩镌流年」2.4 版本预下载已开启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龙珠|realme GT2 Pro 预热,联名《龙珠》定制新品
- 短片|马蜂窝推全球首份《星际太空旅行指南》,发布年度短片
- 公司|《Control》开发商正在与腾讯合作开发一款PVE射击网游
- 技术|史河科技《船舶除锈机器人》项目获2021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 短片|马蜂窝推出《你咋不上天呢?》,每一次探索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 直播|演示视频创作软件《万兴鹿演》新增“虚拟形象录制”
- Create|什么是元宇宙游戏?百度《希壤》成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导论|时隔五年,普林斯顿大学经典书《在线凸优化导论》第二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