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如何打造优秀传统文化IP之“影视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年来 , 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成为电视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这些植根传统文化、创新表现手法的影视作品 , 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 , 其内涵和深度得以提升 , 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 影视作品的走红 , 让传统文化IP回归大众视野 , 也见证了市场对传统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 。 然而 ,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品内容 , 却因为一成不变的呈现方式 , 尚未在新时代引起更多的年轻人的关注 。 影视如何才能盘活传统文化IP?哪一类IP会有较大的再利用空间?影视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过程中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点?
【哪吒|如何打造优秀传统文化IP之“影视篇”】一、影视如何盘活优秀传统文化IP
塑造传统文化中的“超级英雄”
“超级英雄”IP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 比如漫威和DC塑造的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蜘蛛侠、金刚狼等超级英雄形象;日本有奥特曼、假面骑士、超级战队等 。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孙悟空、哪吒、葫芦兄弟、姜子牙、梅长苏、花木兰、盘古、女娲等等 。
超级英雄IP , 在动漫、电影等文艺作品的海外传播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 不仅成为相关国家文化产业经济的重要一环 , 也成为价值理念传播的重要载体 。 有业内人士指出 , “在各种文化IP中 , 英雄人物的IP最能够跨越国家、民族和文化的鸿沟 , 被全球消费者所认可” 。
用创新的手法让“枯燥”变得“鲜活”
《国家宝藏》一改以往文博节目枯燥严肃的风格 , 采用情景剧的方式 , 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 , 让冰冷的文物“活”了起来 , 这种创新的节目形式 , 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观看氛围中 , 感受到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以及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涵 。
《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100件国宝述说中国古人的创造力 , 用5分钟一集的讲述方式 , 深入浅出地将每一件国宝背后的故事及其承载的厚重文化向观众展现出来 。
《巧手神探》以综艺的娱乐形式为载体 , 将目光聚焦于一群匠人们 , 通过设置沉浸式情景体验和甄别对抗的游戏模式 , 立体地展现出手作技艺的魅力 。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潘凯雄指出:“影视对传统IP的推广 , 它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 它的影响力、它的受众广度在某种意义上 , 也是可以超越文字 , 超越语言 , 这是影视作品一些天然的优势 。 ”
关注点:
《哪吒》导演饺子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故事就是一个壳 , 真正内核的东西是时代精神 , 要有时代精神才能符合当代审美 。 ”也就是说虽然传统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底色 , 没有文化再美的脚本也讲不出动人的故事 , 但是任何品牌或文艺作品 , 都不能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打造传统文化IP , 否则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 。
例如 , 电影《哪吒》中 , 小哪吒的形象设计 , 既包含了中国元素 , 又融合了颇为颠覆性的“丑”形象设计 。 这样优缺点并存的人物塑造模式 , 贴合了时下年轻观众的心理需求 , 既没有失去原著的精神 , 又做到了与时俱进 。
二、影视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
精神文化内涵方面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深挖传统文化这片“肥美土壤” , 在借其深厚养分为剧作支撑内里的同时 , 也让传统文化得以绽放时代华彩 。 《清平乐》、《琅琊榜》等电视剧中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内涵 。
衣食住行生活百态方面
《长安十二时辰》中 , 张小敬穿锦缺胯袍 , 李必穿法袍、戴莲花冠子午簪 , 许鹤子的舞姬服装考据于陕西省博物馆馆藏陶俑;此前播出的《延禧攻略》等也对清朝满族穿着的礼服、吉服、常服进行了还原和艺术加工 。
与“食”相关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盛家三姐妹也跟随孔嬷嬷学习点茶 。 《长安十二时辰》中“煎茶”画面也透露着唐朝饮茶文化的盛行 , “吃茶”方式的讲究 。
在有关“住”的布景上 , 《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部作品均对正月十五上元灯节进行了影视化呈现 , 除了一览古人在元宵佳节游赏灯会的玩乐项目之外 , 跟随张小敬、盛明兰的视角 , 唐、宋两代的坊市楼宇有了具象化的呈现 。 同时 , 两部剧对造纸、插花、篆香、打马球等传统文化、竞技娱乐 , 都被融入剧中 。
此外 , 包括京剧、昆曲、评书等也多成为剧作的点睛之笔 。 《新世界》《都挺好》也都出现了中国戏剧的声和影 。 着眼于京剧艺术的《鬓边不是海棠红》将戏曲、京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融入影视表达 , 在国内外广受好评 。
关注点:
让传统文化IP在电视剧里活起来 , 并非易事 。 任何一处失真 , 都容易让观众出戏 , 甚至陷入“消费”传统文化的争议 。 但上述影视作品却靠自己扎实的内容创作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找到了传统文化与新世代审美意识的完美契合 , 从而赢得观众的掌声与口碑 , 这也为传统文化与观众的成功“触电”打下坚实的基础 。
无论传统文化如何进入影视艺术 , 其目的都是把两者的表现手法、叙事方式以及主题、意境等完美融合在一起 , 使传统文化IP在影视作品总焕发出新鲜活力 , 也使得影视作品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 提升水准 , 促使影视作品既能深受大众的喜爱 , 能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传播传统文化 , 对大众审美提供有益引导 。
三、老IP如何迎接新观众
贴近生活 结合“新语境”
从1995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 到2013年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 除了数百集动画片 , 还推出了院线电影、真人情景剧、偶剧等 。 2020年11月 , 音乐话剧《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穿越平行世界》在上海首演 , 这个国产动画IP再一次全新跨界 。 “亲子关系”的内核没有变 , 但加入了快递、网课、人工智能等元素 。
近年来 , 国产动画对经典IP的再创造已经拉回了一大批观众的注意力 。 《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IP是老的 , 故事是新的 , 观众则有老有新 。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主任王志庚说:“对于国产动画IP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是一个‘回头看’的问题 , 也是一个‘往前走’的问题 。 梳理经典 , 再造经典 。 ”
哪一类IP会有较大的再利用空间?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郑以然认为 , 一是孙悟空、哪吒之类的传统大IP , 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 得到人们高度认同 , 可以旧瓶装新酒 , 常拍常新;二是贴近生活、接地气的IP, 比如“大头儿子”电影里有一幕讲父母带孩子走进一家商场 , 放眼望去 , 通道两侧全是各种课外补习班 , 这就是对当前城市最常见的一个场景的艺术再现 , 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
关注点:
“这三四十年来 , 国内的观众和社会语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 新生代的小观众 , 审美趣味已经不同 , 在信息时代 , 10岁的孩子就可以自己接触到全世界的优秀动画 , 会迅速‘口味变刁’ , 这是无法回避的激烈竞争;而已经是‘资深青年’的80后 , 也对翻拍不再感兴趣 。 ”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郑以然说 。
国产动画的原创IP如何才能长盛不衰?郑以然总结 , 首先是强大的持续制作能力 , 不断出新 , 与社会一起更新进步;其次是制作适合全年龄的产品 , 比如 , 同样是破案 , 柯南就能比黑猫警长拥有更宽年龄段的受众 , 《大圣归来》《哪吒》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
(本文综合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