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刘强东再收割!京东健康IPO大涨40% 市值超3000亿港币


猎云网|刘强东再收割!京东健康IPO大涨40% 市值超3000亿港币
文章图片
图1/1

作者 韩文静 吕鑫燚
今日 , 京东健康登陆港交所 , 开盘涨超40% , 截至发稿前 , 总市值超3100亿港币 。
按70.58港元的发行定价计算 , 京东健康此次香港IPO募集资金净额为264.57亿港元 , 成为亚洲医疗健康史上最大的IPO 。
京东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合计持有京东健康全部已发行股本的68.73% 。 随着京东健康在港股上市 ,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的个人身价也将继续上涨 。
“健康这个领域做好了 , 能再造一个京东”
这句话出自刘强东和京东健康CEO辛利军的对话中 , 事实证明 , 健康这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 确实能帮助刘强东再造一个京东出来 。
2019年5月京东健康正式宣布独立运营 , 彼时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均已上市 。 入局虽晚的京东健康却一路高升 , 比肩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等前浪互联网医疗巨头 。 根据招股书数据显示 , 2017年-2019年 , 京东健康的收入分别为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 , 2020年上半年营收88亿元 , 超过2018年全年营收总和 。
反观阿里健康2019年营收不到51亿元 , 平安好医生的营收也止步于50亿元左右 。 由此看来 , 后起之秀的京东健康着实没辜负刘强东对其寄予的厚望 。
对于京东健康自身而言 , 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京东集团的强力支持和恰逢其时的风口红利 。 而京东健康的此次上市也让在线医疗行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但面对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等前浪的频频亏损 , 京东健康上市后能否续写刘强东的造福神话 , 仍需要时间考验 , 换言之 , 对于京东健康来说 , 也许上市后才是真正的征途 。
京东健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业务模式来讲 , 三家均为B2B+B2C+O2O 模式 , 京东健康现拥有药品零售、药品批发、以及非药物的泛健康类商品零售等业务 , 业务范围涉及四大板块 , 医药供应链、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和智慧医疗 。
将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放在一起分析时 , 不难发现京东健康依靠供应链取得了强大的优势 。
京东也一直在强调供应链 , 京东健康渠道创新部总经理、药京采负责人周新元曾表示 , “从供应链切入 , 这是京东健康最擅长的一个领域 。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在2020京东健康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供应链是京东健康的护城河 , 去年这一年我们不断地把渠道拓宽拓深 , 无论是线上线下 , 无论是院内院外 。 ”
最基础的供应链布局 , 来自京东健康与京东集团的合作 , 利用京东物流遍及全国的配送经验和基础设施建设 , 建立了庞大的健康产品供应链网络 , 使得在配送端远远领先同行 。 京东健康医药部总经理金恩林曾表示 , 京东健康的同城配送 , 平均履约时间19个小时 。 药京采作为京东健康旗下零售药房一站式采购及服务平台 , 也赋能线下中小型药店和下沉市场的村医院 , 助力其数字化转型 。 另一方面 , 联盟大药房依托于京东健康的供应链、大数据、技术等聚焦县域药店 , 完成下沉市场的布局 。
京东健康在招股书中提现了一个“医、药联动”的双轮驱动业务闭环 。 药品销售只是京东健康的最基础的获客方式 , 获客后提供在线问诊、家庭医生、预约挂号、上门检查、健康测评、慢性病管理等服务绑定用户 , 以此提升用户粘性和活跃度 。 京东健康在2C市场的业务逻辑是纵向的 , 从销售开始 , 服务、数据、管控、器材 , 形成一条龙 。
然而以上布局都是基于背靠京东的流量扶持和流量入口 , 才能迅速在用户端和商家端建立起品牌形象 。 所以由此看来 , 京东健康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在京东体系加持下 , 京东健康获得了京东集团在物流、供应链等领域的各种资源 。 估值达到三百亿美金的京东健康 , 已经相当于四分之一的京东 。
在资本逐鹿的大健康行业中 , 价格战、烧钱的套路也自然无法避免 , 但京东健康无论是从资本还是营收方面都呈现利好形势 。 阿里健康2020年营收96亿元 , 税后利润亏损1569.6万元 , 平安好医生营收50.65亿元 , 净亏损7.47亿元 , 而2019年 , 京东健康营收108亿元 , 净利3.44亿元 。
另一方面京东健康三次融资 , 获得高瓴资本、中金资本、GIC新加坡政府投资等资方青睐 , 京东健康现金流充足 , 支撑的起上市野心 。
京东赶上了好时候
京东健康的前身是京东大药房 , 以药品电商的形式存在 , 最初不过是京东商场中的一个小品类 。 直到2017年 , 刘强东找到当时的京东商城生活服务事业群总裁辛利军 , 问他要不要开一家真正的网上医院 。
很快 , 刘强东和辛利军达成一致 , 京东大药房从零售业务中剥离 , 拥有了独立的事业部 。 至此 , 京东健康雏形初具 。
在正式出任京东健康CEO前 , 辛利军被刘强东拉到北京郊区聊了一次 。 刘强东当时提了两个要求:一是给京东18万兄弟们积个福 , 把他们的健康管好;二是初期可以不计投入 。
2019年5月 , 京东健康宣布独立运营 , 7月 , 辛利军被任命为京东健康CEO 。 在BAT涉足医疗产业五年后 , 京东健康才姗姗来迟 , 但仅用了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 , 这只独角兽就奔跑上市 。
今年对于京东来讲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 “京东系”子公司在今年纷纷拆分上市 , 刘强东也因此化身IPO收割机 。
6月初 , 达达集团上市 , 成为中国赴美上市“即时零售第一股” , 这也拉开了京东系登陆资本市场的序幕 。 6月中旬 , 京东二次上市 。
目前 , 除了已经上市的京东健康 , 京东还坐拥京东数科、京东物流和京东工业品三家垂直赛道的“独角兽”企业 , 均为市场看好继续分拆上市的业务板块 。
赶上了好时候的“京东系” , 今年的上市之路走得格外顺畅 。
4月21日 , 美国证监会(SEC)及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发表声明 , 提醒美国境内投资者在投资总部位于新兴市场的股票时 , 要注意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的风险 , 直指中概股 , 这也导致中概股掀起了回归潮 。
与此同时 , 国内的资本市场的政策环境日益包容 。
一方面 , 香港资本市场迎来了25年最大改革 。 港交所发布IPO新规允许双重股权结构公司上市 , 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 新上市规则将于4月30日生效 。
另一方面 , A股的科创板、创业板正在深化注册制改革 。 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 未来两到三年 , 将会有更多的中概股回归A股或者港股 。
如果说IPO风口是京东健康上市的催化器 , 那么疫情则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京东健康的加速器 。 疫情为互联网医疗完成了初步的用户教育 , 用户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 。
京东健康的招股书中也提到 , 上半年业绩实现大幅增长的可能原因是:“疫情导致消费支出普遍下降 , 公众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意识增强以及大量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 公众对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有所增加 , 药品的需求亦有所增加 。 ”
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供给侧改革 , 加速数字化对药品流通和医疗服务的赋能成为了大势所趋 。
在IPO风口和互联网医疗行业利好的大背景下 , “京东系”也因此多点开花 。 此外 , 京东早年在物流、健康、数字化建设等领域的战略布局也初见成效 , 都处于当前相对火爆的几个领域 , “京东系”公司在今年的上市 , 可谓是怡逢其时 。
互联网医疗行业“三足鼎立”
京东健康上市 , 港股也迎来了继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之后的第三家互联网医疗企业 , 在线医疗行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
医疗健康产业关乎国计民生 。 随着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 , 互联网医院的相关政策全面落地 , 互联网+医疗健康已经逐渐被市场认可 , 资本也纷纷布局医疗健康行业 , 而昔日阿里、京东等巨头之间的竞争 , 也再次聚焦到了医疗健康赛道上 。
京东健康是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头部玩家中 , 唯一在上市前就实现盈利的公司 。 根据招股书数据显示 , 2017年-2019年 , 京东健康的收入分别为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 , 2020年上半年营收88亿元 , 超过2018年全年营收总和 。
就用户活跃度来看 , 阿里健康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 , 京东健康第二 , 平安好医生则与前两者有差距 。 值得一提的是 , 京东健康依靠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优势 , 能够有效地将用户数变现 , 虽然入局较晚 , 但却早早地实现了盈利 。
亏损是互联网医疗企业常态 , 持续性盈利一直是互联网医疗企业面对的一大难题 。 另一个巨头阿里健康于近日才打破亏损“魔咒” , 阿里健康近期发布2020/2021财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 , 6年来首次实现盈利 。
值得注意的是 , 无论是阿里健康还是京东健康 , 其盈利都太过依赖零售业务 , 今年5月阿里健康发布财报显示其总营收中 , 医药电商业务占比达97% , 而京东此项数据为88% 。
但在医药零售之外 , 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比拼的还是医疗服务 , 从行业特性来看 , 互联网医疗市场投入回报周期相对较长 , 医疗服务的业务进展会比医药零售发展更缓慢 , 在短期内 , 行业里难以有宣布胜利的玩家出现 。
【猎云网|刘强东再收割!京东健康IPO大涨40% 市值超3000亿港币】互联网医疗的竞争并未定格 , 未来仍有诸多挑战 , 摆在京东健康面前的是如何去寻找新的、持续性的业务增长点 。 面对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等前浪的频频亏损 , 京东健康上市后能否续写刘强东的造福神话 , 仍需要时间考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