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研人才“解绑”,让创新活力绽放

吴頔 
最近听一位科研人员说起 , 自己前两年获得了某一项人才称号以及相应的资金奖励 , 现在却为项目的考评事宜伤着脑筋:既搞不清要如何审计、结项 , 提交哪些材料 , 也找不到人询问 , “只有单位的会计一直在催” 。  
“我一个搞研究的 , 怎么还要花功夫做这些事?”他的困惑 , 代表了一批人的心声 。 申报要材料 , 中期要考核 , 结项要验收 , 原本是对科研的有力支持 , 却偏偏也带上了点奇怪的“科研”味 。  
为人才和用人主体“放权松绑” , 这些年来一直被反复强调 ,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考核评价的标准更加多元 , 奖励支持的形式更加丰富 , 许多不必要的前置条件和管理要求都成为过去 。 但也不可否认 , 一些不甚合理的“条条框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牵扯科研人才的精力 。  
【|为科研人才“解绑”,让创新活力绽放】人才是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和面向未来发展的源动力 , 体制机制方面的瓶颈则是阻碍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大制约 。 只有让各类人才具有真正的自主权 , 可以心无旁骛 , 获得创新与研究的自由 , 才能更好激发他们的能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  
上周召开的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 , 和昨天召开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 , 都就“放权松绑”问题表达了明确态度 。 市领导反复强调 , 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 , 真正为人才“松绑” , 不合理的限制都要取消 , 该下放的权力都要下放 , 最大程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 上海也已明确 , 要率先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 ,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 。  
这番表态 , 说到了科研人才的“痛处” , 也给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明确方向 。 诚然 , 体制机制的改革无法一蹴而就 , 每一项审批流程的简化与每一个事权的下放都需要认真研究 。 但在人才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的当下 , 改革无疑需要快马加鞭 。  
尤其重要的是 , “松绑”不能理解为只把捆绑“千里马”的缰绳松一松——“松绑”的真正内涵是“解绑” , 是把加诸人才身上的一切不应有的束缚、不必要的包袱 , 全部卸掉 。  
很长时间里 , “松绑”不够 , 源于对人才的信任不够 。 市委书记李强对此特别强调 , 科研管理方式、人才使用机制要以信任为基础 , 在管理上做“减法” , 在激励上做“加法”乃至“乘法”——充分的信任 , 是让人才心无旁骛、让全社会尊重人才的关键所在 。 有时候 , 管理层面不仅要做“减法” , 还可以做“除法” , 甚至是大胆“归零” 。 当有形或无形的负担趋向于零 , 创新创造活力才会趋向无穷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