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明奖|聚焦“四个面向”,中青年成上海创新“顶流”( 二 )


20%高等级奖项来自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实现“从0到1”颠覆性成果的源头 。 本年度85项高等级获奖项目中 , 有17项为基础研究 , 涌现出一批突破性原创成果 , 其中生命科学和工程与材料学占比最高 。 在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 , 复旦大学张远波团队发现了新型半导体材料二维黑磷 , 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半导体研究方向;“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性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相关重大疾病发病机理 , 支撑精准药物设计 。
据统计 , 上海科技奖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占比从2018年度的9.7%上升至2020年度的17.1% , 本年度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获奖比例占获奖总数的近1/3 。
唯有厚积才能薄发 。 本年度获奖项目的平均研究周期为8.53年 。 其中 ,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科学普及奖获奖项目的平均延续时间分别为9.49年、10.36年、8.88年和5.40年 。
70%获奖项目完成人是中青年
兼顾经验传承与创新活力 , 中青年人才正成为上海创新的“顶流” 。 本年度获奖项目团队普遍呈现出“领军者四五十岁 , 科研主力三四十岁”的人才结构 。 项目第一完成人八成处于40-60岁;成果全部完成人中 , 30-50岁的中青年占比超过70%;有45位项目第一完成人是80后 。
与此同时 , 企业牵头获得高等级奖项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态势 。 2020年度有10家企业成为高等级奖项的第一完成单位 , 高于2019年度的6家 。 78.8%的技术发明奖项目、69.6%的科技进步奖项目有企业参与 。 在科学技术普及奖中 , 企业参与比例达到40% 。
【技术发明奖|聚焦“四个面向”,中青年成上海创新“顶流”】在本年度269个获奖项目中 , 平均每个获奖项目有3.1个完成单位参与 , 获奖项目的“混搭指数”逐年升高 。 来自市科技奖励中心的数据显示 , 2016年度 , 49.8%的获奖项目由多性质单位合作完成 , 本年度 , 这一数字上升到了57.6% 。 其中 , 有外地单位参与的项目占获奖总数的40.1% , 较2016年度上升了10.8% 。 协同创新项目中 , 分布于长三角的合作单位最多 , 展现出创新格局上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