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多方协同育人,走出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路( 二 )


如果大学的专业课程仍在使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出版的教材 , 学生显然远远跟不上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 相比以教师授课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体系 ,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于2011年起启动了专业课程教学全面改革 。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廷云介绍 , 学院将行业发展引入专业导论课程 , 产业需求引入学科基础课程 , 新兴技术和科技前沿融入专业课程 , 产业项目纳入综合实践课程 , 实现学生从专业认知能力到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 从设计、研究能力到综合创新能力的进阶 , 最终形成高阶创新思维 。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 , 学院联合几十家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 , 进阶式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通过基础课题、实践课题、多元化综合项目、多类型毕业设计等不同层次的实践 , 逐步提升学生高阶的创新思维 。 大一开展以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主的基础性实践 , 大二校企联合设立专业课程实践课题 , 大三大四实行校企交替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创新实践教育 , 循序渐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高级思维 。 目前 , 学院建立7门企业管理和工程课程 ,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与华为共建“智能基座”课程24门 ,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 近三年 , 获得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计划80项 , 各类竞赛获奖145项 , 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
此外 , 学院实施校企协作的“双师+双责”制 , 严格把关、挑选培养目标一致的优质企业 , 构建“优进劣出”动态更新的“企业池” 。 每年 , 都有几十家企业带着远超学生实习需求的岗位 , 竞相争取二十余个企业合作“名额” 。 如今 , 以中国电信等行业龙头企业组成的企业池年均更新20% 。 在10余年实践中 , 100余家企业和5000余名学生实现共赢 。
为校企协作增加“第三方”力量 ,“一会两院”创新育人机制
多年来 , 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个“怪圈”:企业往往缺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 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并不高 。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 2010年 , 依托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和上海大学组建了翔英学院和翔英书院 , 并成立社会组织、学校、企业组成的理事会 , 实施“一会两院”制 。 即理事会负责办学指导 , 包括协同各方利益需求 , 汇聚资源、决策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重大事项 , 并任命翔英学院和书院院长;翔英学院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主体 , 开展校内教学、科创实践以及企业联合培养;翔英书院作为课外育人有效支撑 ,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构建“学院+书院”育人平台 。
理事会通过教学质量评估 , 组织全国高教界、产业界等专家学者为翔英学院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培养过程“把脉开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