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王大中院士(右二)等在高温气冷堆总控室听取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张作义教授(右一)的汇报 。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呈选摄
文章图片
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诊室内工作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邓 华摄
近日 ,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 。 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感人肺腑的科研故事引发热议 。 国家科学技术奖激励基础研究 , 青年科技工作者挑起大梁;创新成果惠及民生 , 一批获奖项目助力美好生活、支撑民生改善;奖项强调成果应用积淀 , 获奖者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经历 , 闪耀着科学家精神的光芒 。
激励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 , 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 。 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持续激励基础研究 , 自然科学奖评选出一批原创成果 , 不少成果聚焦基础研究 。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产生“双子星” , 显示出中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 。
在化工和能源生产中 , 催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然而 , 具体的催化过程和催化机理尚不明确 , 被视为“黑匣子” 。 只有解密“黑匣子”、创制更高效的催化剂 , 才能让化学反应更加节能环保和精准高效 。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首次提出并创建了具有普适性的“纳米限域催化”概念 , 为精准调控化学反应的性能和反应路径打下了基础 , 相关领域已成为当今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热点之一 。
介孔材料是一种多孔材料 , 在能源、生物、电子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 。 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 , 被视为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里程碑式进展 。 团队提出的有机—有机自组装的新思想及产生的介孔高分子和介孔碳材料已被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采用和作为研究对象 , 相关论文共计4万余篇 。
值得一提的是 , 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两个科研团队 , 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40多岁 。 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始在基础研究领域挑大梁 , 成为科技创新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
“十三五”时期 , 中国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数据显示 , 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预计2.4万亿元左右 , 基础研究经费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 。 “十四五”期间 ,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有望达到8%左右 , 将进一步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 , 勇闯创新“无人区” 。
推荐阅读
- 核心|中科大陈秀雄团队成功证明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研究登上《美国数学会杂志》
- VIA|x86研发团队卖给Intel后 VIA出售厂房和设备:北美分部就此终结
- 团队|深信院41项科研项目亮相高交会 11个项目获优秀产品奖
- 团队|玉米和水稻基因组引导编辑效率提高3倍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国科学家发现第五条甲烷产生途径
- 敏捷|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发布:集聚超20个国际顶尖团队
- 团队|生物技术成茶产业提质“金钥匙”
- 团队|俞敏洪首场助农直播带货,寻找新商业模式和老师转型方式
- 团队|年终策划 | 航天专家史青:为火箭“体检”给火星车装“耳朵”
- IT|牛津大学科学家:omicron造成的疾病跟一年前新冠病毒“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