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敏感信息泄露危害大 如何从纸面到现实告别个人信息裸奔

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敏感个人信息给予特殊保护
如何从纸面到现实
告别个人信息裸奔
□ 本报采访人员朱宁宁
11月1日起 , 备受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 。
网络信息时代 , 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乱象丛生 , 一些企业、机构甚至个人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 , 侵扰人民群众生活安宁、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 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最为强烈的立法呼声 。 如何保护好个人信息、如何构筑强有力的法律威慑、如何有效遏制违法违规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 , 是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 经过三次审议 , 8月20日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 。
作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基础性专门法律 , 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民法典、数据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共同编织成一张个人信息保护网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全社会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 , 广大人民群众对个人信息保护虽然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热情 , 但也普遍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 。 个人信息保护法真正从纸面的法律条文变为手中维权的利器 , 并非一蹴而就 。
区分敏感与非敏感信息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 , 哪些个人信息受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保护 , 尤其是哪些个人信息会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 无疑是最应该弄明白的问题 。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一大亮点 , 是首次在法律上将个人信息区分为敏感与非敏感 , 采取概括加列举的定义方式 , 将“敏感个人信息”界定为“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 , 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 , 同时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予以专门的、更加严格的规范 。
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 , 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等 , 被归类为“敏感”的个人信息 。 相比其他的个人信息 , 敏感个人信息将得到更为严格的保护 。
谈及为何要对敏感个人信息提供特殊的法律保护 ,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啸指出 , 一方面 , 敏感个人信息与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人格自由等基本权利和重大人身财产权益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 无论合法还是非法处理此类信息 , 都会产生重大风险甚至直接损害 。 例如 , 掌握自然人的基因、指纹、声纹、掌纹、脸部特征等生物识别信息 , 就可以永久识别特定自然人 。 如果处理者挖空心思想着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谋取利益 , 那对个人可能会造成何种危险将难以预测和控制 。 另一方面 , 网络信息时代 , 完全禁止利用个人信息显然是不可能的 , 如何划定保护与合理使用的边界就成为问题核心 。 敏感与非敏感的区分有助于更科学地划定这一边界 。 此外 , 区分并明确列举敏感个人信息 , 对于自然人、个人信息处理者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来说都非常必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