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40 岁 我给自己换了一颗“钛合金心脏”( 二 )
其中,LVAD(左心室辅助设备)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在目前推荐使用的人工设备中,越 90% 植入的是 LVAD,王洋洋心脏中的小型机器也属此类 。
文章图片
【人物|40 岁 我给自己换了一颗“钛合金心脏”】“人工心脏”动画演示图|网络截图
从外观看,“人工心脏”鸡蛋大小,钛合金材质,一百多克重 。在手术中,它会被精巧地固定在左心室的心尖上,一条连接着“人工心脏”的导线从胸腔穿到腹腔的皮下,从肚脐旁的出口穿出,与两块体外电池和一个控制器相连 。植入心脏部分的机器里有个高速旋转的转子,通过转子的旋转,血液被泵入动脉中,补充心脏已经无法支撑的输血量 。
看似原理并不复杂的人工心脏,近些年才刚刚在国内被人们知晓 。
在植入“人工心脏”之前,王洋洋度过了 12 年的挣扎岁月 。
“当时只要听说哪个医院特别有名,就会去看一看,但是不论哪个医院都只能给出一个结论:实在不行的时候就换心脏 。”如今的王洋洋语气风轻云淡,但是当时的他逐渐失去希望、自暴自弃,“就像疯了一样,觉得凭什么是我得这种病?我又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 。”
饱受折磨的不仅王洋洋一个 。
根据临床统计,心衰患者中,只有 50% 的人能达到五年生存期,而重度心衰患者中,只有 50% 的人能活过一年,心脏疾病单纯依靠药物几乎无法恢复,而重度心衰一旦发生,其他器脏也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变,身体机能很快就将全盘崩坏 。
而传统的心脏移植问题在于,供体数量太少,“找到和我血型一样、体型一样、各方面都契合的心脏太难了 。”王洋洋叹息 。目前,我国至少有 890 万的心衰患者,其中晚期心衰患者近 100 万,而全国每年心脏移植的手术大约只有 400 台 。
住院期间,王洋洋曾亲眼目睹了对床病友的死亡,一个被窒息和水肿困住的心衰病人,生命一点点流逝,直到最后都迟迟无法闭眼 。
“我就在对面看着,感觉这么死了还不如直接给我来一针,我在睡梦里死了就好了 。”
进化的“心脏”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在以学术界的研究为主,顶多做到动物试验这个程度,无法把一个真正的产品送到临床,以此来拯救生命 。”业内人士告诉极客公园 。
王洋洋第一次知道自己可能还有另一种选择,是在 2019 年年初 。
“当时北京的医生推荐日本的一个人工心脏”,王洋洋的母亲去看了那个产品,黑色的管道从人体模型的腰间戳出,连接着一个工具箱大小的黑色背包,“我妈回来之后十分难过,她说这要是装上了人就废了”,稍显笨重的机器将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 。
推荐阅读
- 人物|马斯克承认输给了巴菲特:曾尝试挑战喜诗糖果,但最终放弃
- 人物|马斯克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性格 明年底或完成原型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the|美FDA将批准辉瑞为12-15岁儿童提供COVID-19加强针
- 人物|印度人接管硅谷的背后:技术军团整体作战
- 人物|张庭林瑞阳:“教母”和“大哥”
- Top10|2021最受年轻人关注的十大人物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
- 人物|详解硅谷大佬关系链 谁给马斯克投资、谁陪伴乔布斯走完最后日子?
- 人物|马斯克:打算在火星上实行直接民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