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是昏君还是暴君?浅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真当得上“利在千秋”吗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自古以来的正史、野史、官方的民间的印象中,隋炀帝无疑是一个暴君、昏君,给人们带来巨大苦难,让自己的国家四分五裂,属于历代君王的反面典型。而到了现代,有一股给历史人物翻案的风潮(这很好),隋炀帝也乘着这股风潮,形象逐渐扭转起来,甚至于达到“千古一帝”的高度,李唐则成为窃取果实者。小编以为,隋炀帝是一个暴君无疑,昏君方面值得商榷。不过他确实与历史上其他的昏君有所不同,并非沉迷于花天酒地中,而是真心地想干一番大事业。内心中有树立一个“千古一帝”的历史形象的野心。也正是因为这样,隋朝迅速走向了灭亡。
千秋|是昏君还是暴君?浅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真当得上“利在千秋”吗
文章插图
网络上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说隋炀帝:“其罪也彰,其功也卓;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样看来,后世的人们都在享受着隋炀帝的成果,反而吃饱了就骂厨子。隋炀帝成了一个悲剧式的人物。评价一个君主的功过是非,大抵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概括。那么隋炀帝在这四个方面上,到底有没有达到“利在千秋”呢?政治:建东都隋炀帝刚即位的时候,就干了件大事,建立东都洛阳。这是出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考虑。在政治上,之前南方和北方分裂得太久了,并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天下之后,南方就发生过严重的反叛。所以加强对南方的控制,稳固新兴的帝国,迫在眉睫。经济上南方的经济是很富足的,但是关中地区经济产出贫乏,都城的人口又太多。经济问题也很紧张。
千秋|是昏君还是暴君?浅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真当得上“利在千秋”吗
文章插图
所以隋炀帝将都城选在靠近中央、交通发达的洛阳。这样一来将政治影响力更好地扩散到东南,同时可以利用水路运输从南方汲取物资(就是大运河,后面会提到)。有人认为隋炀帝迁都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将政治中心脱离关中,削弱关陇贵族的影响。这一点争议较大(有历史学家认为,在隋文帝即位时期,关陇集团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小编就不妄加评论了。通西域
千秋|是昏君还是暴君?浅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真当得上“利在千秋”吗
文章插图
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混战,政权频繁更迭,中央政权与西域之间烟尘迷绝。到隋朝时期,吐谷浑的军事威胁导致隋朝和西域诸国的沟通受阻。隋炀帝是有雄心大略的,他是想将隋朝的影响力扩张出去的。于是隋炀帝亲率大军击溃吐谷浑,扫除了河西走廊的威胁,建立四郡之地,并且与西域诸国的领袖举行了一场“国际性”的宴会。如果事情一直这么发展下去,杨广可以说是利在千秋,但实际上隋炀帝对河西走廊的掌控力并不强,而且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吐谷浑又卷土重来,隋炀帝的努力打了水漂。军事:隋炀帝时期的武功不可忽视,对吐谷浑、对突厥、对琉球等等。最有影响力的,要数三征高句丽。也正是因为对高句丽的战争,耗费无数的国力,让隋朝迅速土崩瓦解。一征高句丽
千秋|是昏君还是暴君?浅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真当得上“利在千秋”吗
文章插图
隋朝一路从涿郡出发,走陆路;一路走水路到平壤,结果隋军遭遇惨败,渡辽的三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就回来不到三千人。军资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二征高句丽第二次倒是没有遭遇惨败,但是后院起火,杨玄感反叛。隋炀帝不得不放弃对高句丽的进攻,来平复杨玄感的叛乱。这次虽然不是战场失利,但也是因为隋炀帝没有处理好君臣关系、朝廷内部隐患所导致的。三征高句丽这次高句丽受不了了,向隋朝表示臣服。隋朝虽然获胜了,但是并没有实际上的便宜。
千秋|是昏君还是暴君?浅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真当得上“利在千秋”吗
文章插图
首先征讨高句丽,完成国家统一,消除威胁是正确的,隋炀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为了攻打高句丽所花费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已经拖垮了这个帝国。无数的征夫民夫死于战争或者是后勤准备(造船工长期泡在水里,腰下都开始生蛆)。至于出发点是好的,这个太正常不过了,作为一个统治者,他的任何出发点肯定是对自己的国家有利的。但他并没有受到执行过程中的苦难,也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死活。有人说隋炀帝征高句丽是为了借高句丽之手打击削弱关陇军事贵族。小编以为这个说法实在太理想化,且不说当时的关陇集团有么有那么大的能量,值得隋炀帝煞费苦心,打高句丽用的是四方之兵,几乎动员了整个国家,没有任何针对某一撮人的意思和表现。经济:
千秋|是昏君还是暴君?浅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真当得上“利在千秋”吗
文章插图
提到隋炀帝对经济的贡献,不得不说开通大运河的事情。为了方便运输、增强政治影响力,隋炀帝在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之间,修建四条人工河道,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的海河水系;中间连接黄河、淮河、长江;南至钱塘江,组成一个运输能力强大的水路网络。历史上不乏对大运河的赞美之词,甚至说杨广可以与大禹比肩(除去他奢靡享受的事情后)。
千秋|是昏君还是暴君?浅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真当得上“利在千秋”吗
文章插图
然而大运河并非隋炀帝一朝之功,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工开通的河道;之后的朝代又有人开凿河道,隋炀帝开通运河,实际上是对一些旧河道的疏通整理,沾了前人的光。当然后面的朝代也沾了隋炀帝的光,但也数次维护隋唐大运河。之后政治中心转移,隋唐大运河经过裁弯取直,成为现在的京汉大运河。这是好几个朝代的无数人的功劳,隋炀帝当然也在其中,功劳巨大,但并不足以说利在千秋。
千秋|是昏君还是暴君?浅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真当得上“利在千秋”吗
文章插图
隋炀帝个人是很有文化的,是个大诗人。不过这跟君主的功绩无关。隋炀帝在文化上有一个重大功绩,就是完善所谓的科举制。大家都知道,汉朝时期用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门阀把控庙堂,平民百姓难以跻身高层。但是到隋朝时期,连年战乱打击了世家大族,社会资源被重新洗牌,隋文帝抛弃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制。杨广之后又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在古代可以说是很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公平,以才华取士,给平民上升的途径。
千秋|是昏君还是暴君?浅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真当得上“利在千秋”吗
文章插图
但隋炀帝的科举制真的是我们所熟知的科举制吗?这一点有很大的争议。史学家有不同观点,一、认为科举制始于隋;二、认为科举制始于唐。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的话题,在唐宋时期之后,认为始于隋朝的人更多一些,但还是有人支持始于唐朝。有史学家认为,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的有别于其他人才选拔制度的特性就是“投牒自进”,而隋朝的科举制并没有做到(清人所撰《福惠全书》中说隋朝科举“投牒自进”,可信度不高),所以本质上和汉朝时期的察举制相似。即便科举制真的始于隋朝,那也定于唐朝。隋炀帝改进一个初具雏形的科举制,并不能说是利在千秋。结语
千秋|是昏君还是暴君?浅论隋炀帝的功过是非,真当得上“利在千秋”吗
文章插图
隋炀帝是一个积极的君王,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他的积极毁了这个国家,消耗了从北周到隋文帝积攒下来的丰厚底蕴,不断透支国力,硬生生地把一个正处于上升趋势的国家拉到深渊。隋炀帝不考虑民力,就接二连三地办大事,这与“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分别呢?如果隋炀帝在国家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完成这些事情,可以称为千古一帝,但他既有失败的地方,又把国家弄得分崩离析,重新陷入分裂混战,给李唐留下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又谈何“利在千秋”呢?参考文献:《隋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