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浙江大学果实品质生物学团队—— 和浙大学者一起追寻番茄果实“小时候的味道”

炎热夏日里 , 把一颗红润饱满的番茄浸入井水里 , 冰镇数约分钟后 , 咔嚓一口咬下去 , 肥厚沙软的口感滑动在唇齿间 , 酸酸甜甜的汁水润过喉咙……
你回忆里童年的夏天 , 是不是有着一股浓浓“番茄味儿”?但如今 , 番茄似乎再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 。 又大又红的高颜值下 , 却好似藏着一颗“硬心肠” 。 为了方便采后物流运输减少损耗 , 现代育种往往以牺牲果实品质为代价 , 丢失了许多传统的优良性状 , 如风味、芳香和营养等 。
用不平凡的坚持和行动寻找最平凡的“国民味道”!
浙江大学果实品质生物学团队 , 是国内最早开始果实品质研究的团队 , 在张上隆教授的开启下 , 经陈昆松教授的继承与拓展 ,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 , 团队一直致力于探寻延长果实货架生命 , 且能改善果实品质的良好方法 。

番茄|浙江大学果实品质生物学团队—— 和浙大学者一起追寻番茄果实“小时候的味道”
本文图片


团队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 , 充分发挥多组学联合分析的优势 , 获得主效调控果实质地且不影响成熟进程的靶标基因 , 利用定向编辑技术获得高品质耐贮运新种质;创制适应采后低温等物流环境且维持良好芳香品质的新种质材料;创制高营养价值新种质材料;真真切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 为“能吃到”并且“能吃好”不断耕耘前行 。

让“番茄味儿”不被“偷走”
番茄 , 又称西红柿 , 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 , 大约在明朝传入我国 。 它适应性广、产量高、风味独特 , 富含碳水化合物、类胡萝卜素、维生素、有机酸、膳食纤维、矿物质等丰富的营养成分 , 又具有生食、烹饪、加工番茄酱、番茄汁等多种食用方式 , 是全球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 。
我国的番茄以鲜食和烹饪为主 , 更加注重风味品质 。 根据粮农组织统计 , 2019年中国番茄产量为6276万吨 , 是全球最大的番茄生产国 。 作为国人饭桌上的宠儿 , 番茄果实的好吃与否 , 关乎着万家灯火日暮黄昏晚饭时极其重要的味蕾体验 。
众所周知 , 番茄果实成熟会就会迅速软化 , 其软化速度直接影响贮藏物流和货架寿命 。 现代产业链中 , 果农往往会提早采收 , 一般在其绿熟阶段进行采摘 , 货架前再催熟;或者通过与成熟突变体进行杂交 , 创制长货架新品种 。 这些策略都是通过降低乙烯生物合成 , 进而延缓果实成熟 , 延长货架期 , 但通常带来的后果是果实成熟进程受到抑制 , 果实风味和营养丢失 。
果实软化是一个复杂的初生细胞壁水解膨胀过程 , 包括果胶的水解及溶解 ,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解聚等 。 近30年来 , 学界展开了集中于初生细胞壁降解酶及相应编码基因的研究 , 目前只有一个果胶裂解酶基因(PL)敲除后可以获得高硬度番茄 。 转录因子可通过识别顺式元件调控下游结构基因 , RIN、CNR等转录因子的突变可维持果实硬度 , 但果实的成熟也被抑制 , 导致果实风味和营养价值下降 。 因此 , 寻找独立于乙烯系统的关键调控子 , 使其既可以提高果实贮运性和货架期 , 又保证果实品质 , 成了研究重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