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看!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里不断种出高产作物( 二 )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甘薯栽培与生理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张立明向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创造记录的“济薯26”之所以能在盐碱地创出高产:一是品种高产、优质、抗病、耐盐碱;二是采用滴灌、地膜覆盖等系列配套栽培措施 , 通过良种良法配套 , 实现了优质高效 。
在盐碱地里创造高产不容易 , 这背后是长期的奔波忙碌 , 日日夜夜的付出 , 左右求索的攻关 , 不为人知的辛劳……
改造盐碱地 , 需要“良种+良法”配套 。
“通过测产 , 利用微生物技术改良盐碱地的棉花平均亩产达到323.8公斤 , 增产17.8% , 与非项目区相比增产效果显著!”10月15日 , 当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董合忠宣布这一结果时 , 四家承担单位无疑是欣慰的 , 这意味着大量的付出 , 最终得到了回报 。
盐碱地“根际微域改良”土壤修复菌剂开发应用项目 , 是由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部、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山东亿安生物公司联合承担的山东省科技厅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 该团队采用国际领先的基因编辑技术Red/ET DNA重组工程技术进行攻关 , 经过了试验和示范验证 , 最终成功 。
如今 ,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顶尖农业科研力量 , 耐盐碱粮食作物涵盖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甘薯等 ,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等 , 此外 , 各种耐盐碱蔬菜在当地也有种植 。
科研人员在此一茬接一茬地系统解决盐碱地治理和绿色开发、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全要素效率提升、提质丰产增效、环境健康友好等重大问题 , 实现从单一技术实施到成套技术捆绑 , 形成工程化技术推进机制 , 促进项目成果的可复制、可推广 。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 作者:王延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