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废话文学”戳中了啥

“每过去60秒 , 就失去了一分钟 。 ”“关于明天的事 , 我们后天就知道了 。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 就应该是出意外了 。 ”……网络流行的所谓“废话文学” , 本质上就是略微工整一些的废话 , 被戏称为有种“虽然说了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说”的感觉 。
自从中文互联网诞生以来 , 网络流行语就层出不穷 。 到如今 ,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周期几乎以“日”为单位快速更新 。 废话文学的流行周期同样短暂 , 但在它调侃、嘲讽的表象下 , 是否也真的戳中了某些问题的根源呢?或许 , 并不是废话文学爆红网络 , 而是网络语言中“废话”含量确实过高了 。
当人们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一些问题时 , 排在前列的条目里有很多言语空洞无物、观点前后矛盾的自媒体内容 , 也有很多行文颠三倒四、内容虚无缥缈、满篇尽是废话的“伪新闻” 。 “废话文学”所示范和嘲讽的这种“说了等于没说”的特征 , 是否恰恰源于这些无聊庸俗的网络内容?
社交媒体中和新闻评论区常见的“骂战” , 正反双方都会将持中立意见的网友视为“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的缩略词)” , 认为理中客所谈的“两分法”看问题的观点都是废话 , 解决不了正反双方在“选边站”上的巨大矛盾 。
然而细看所谓“正反双方” , 都在自说自话、自问自答 , 全程几乎没有任何有效沟通或者有价值的信息 , 又何尝不是废话呢?更有一些新兴的“科普人士”“问答达人” , 为了彰显或者伪装出令人信服的专业身份 , 拿出写万字论文的架势 , 用上各种专业术语、框架结构 , 将几个词就能说明白的小事扩写成“深沉厚重”的大段文字 , 读来满篇艰涩 , 让人高山仰止 , 读罢恍若梦呓 , 助益半分也无 。 明明是正确而无益的废话 , 却因为装进了故作高深的盒子 , 而被盲目推崇 , 赢得流量喝彩 。 这样的废话 , 难道就不是废话了吗?
中文原本是一种简洁、精炼的语言 , 四字成语就可以讲完一个寓言故事 , 半句诗词可以阐述观点或者哲思 , 这都仰仗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传统语言环境 。 放眼中文互联网 , 仿佛简练些的只有英文缩写或者拼音缩写 , 但凡要用到文字时 , 冗余信息、无效信息就泛滥成灾 。
【信息|“废话文学”戳中了啥】我们打开互联网世界 , 就如同拥有了“顺风耳” , 万象杂音俱蜂拥而至 。 如果个人没有筛选信息的权利 , 平台没有去粗取精的标准 , 整个网络文化都没有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 , 那么我们终将被海量的废话淹没 , 再也没有机会看到精辟的观点、绝妙的修辞 , 没有机会感受文学的魅力、语言的价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