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倍速播放能否为注水剧脱水,成为作品质量的试金石

倍速 , 为何成了观剧“刚需”?
倍速 , 把观看体验的选择权 , 交给了用户 。 从0.5到3.0倍速 , 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播放的速度 。 如果2.0倍速观看 , 一天半就能追完六七十集的电视剧 , 对时间有限、追求效率又不想错过热门剧的观众 , 或只想避开不喜欢的桥段又不想弃剧的用户 , 倍速成了可选项 。
根据《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 , 28.2%的网络视频用户不按原速观看 , 00后尤其青睐倍速功能 , 使用比例39.6% 。 倍速与当代社会普遍的“时间焦虑”一拍即合 , 已经是很多音视频应用的标配 , “2.0倍速”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倍速是视频播放界面上的一个虚拟按键 , 但一定程度上 , 它也代表了正在彻底改变的观看模式 。
倍速播放可以体验到“玩手机”的快感 , 让传统的观看行为有了更多的游戏性和互动性
追溯媒介艺术的放映和观看历史 ,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 , 经过实验探索 , 人们选择将电影投射在大银幕上 , 建立起电影院集体共享的观看模式 。 放映权交给专职技术人员 , 对观众逐渐形成要求 , 例如按号入座 , 不触碰银幕 , 放映影片时不许拍照录像等 。
电视节目的播放 , 则一直由电视台统一安排 , 在固定时段播出 。 所以20世纪90年代播放《渴望》等热门电视剧时 , 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场景 。 随后的录像机和DVD等播放设备 , 让观众可以选择看什么 , 也可以操作按键或遥控器 , 暂停、快进、倒退影像内容 , 不过和看电视一样 , 还是以围绕家庭成员形成的小范围集体观看活动 。
无论电影还是电视 , 私人都不允许占有影像 , 对观者与放映设备的接触也有限制 , 距离是保持理想观看秩序的前提 。 百余年来 , 尽管观众身处被动 , 行为也受到约束 , 但依旧着迷于大银幕 , 或守在电视机前 。
计算机、智能手机开始改变传统的媒介艺术观看方式 。 如今 , “看手机”成了能够包揽一切观看需求的新日常 。 它打破了电影院放映的集体性、公共性 , 取代有距离的审美体验 , 允许观看者通过触摸 , 占有和操控图像 , 例如截屏、倍速等 。 “看手机”也不同于电视、DVD的播放形式 , 完全是私人化、个体化的观看 , 并具有可移动、可持续、观众可操控等特征 。 “看手机”实际看的并不是手机 , 转移大银幕和荧屏吸引力的也不是手机屏幕 , 而是用户手动操控屏幕 , 建立的一种崭新的观看模式 。
在触屏观看模式下 , “看”是个人权力、个性选择 。 视频用户获取哪些影像内容 , 获得什么样的观看体验 , 取决于个体在界面选择哪些功能 。 打开倍速 , 剧集在播放节奏、人物语速、表演风格等方面就会不同于原作品 。 同一个视频 , 选1.25倍速 , 与2.0倍速播放所获得的观看体验也有区别 。 触屏观看对用户的吸引 , 就这样在人机交互的体验中产生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