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非遗”以何为续?“破圈”焕发新生命力

中新社乌鲁木齐10月18日电 题:“非遗”以何为续?“破圈”焕发新生命力
作者 胡嘉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 非遗如何避免“尘封于记忆”值得考量 。
采访人员在此间举行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看到 , 近百位非遗传承人携近千件展品亮相 , 观者称其为一场“非凡的文化盛宴” 。 背后折射出中国各项非遗守正出新 , 欲“破圈”而立 。
非遗也能很新潮
赵伟斌握着手柄灵活操作 , 一个以狮子为原型的机器人随即有模有样地表演出各种动作 。 “这是一款醒狮机器人 , 是我们150余款非遗文创产品中的一个 。 我想通过这些文创产品 , 来阐释非遗是见人、见物、见生活 。 ”
【技艺|“非遗”以何为续?“破圈”焕发新生命力】赵伟斌出生于狮舞表演世家 , 是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的代表性传承人 。 40年来 , 他致力于醒狮的传承与弘扬 。 “2011年开始推动‘醒狮进校园’ , 并首创了‘小学生醒狮课间操’ 。 ”
传承并不能一蹴而就 。 “非遗源于生活 , 重要的是唤醒大家对它的记忆和兴趣 。 ”赵伟斌便琢磨研发文创产品 。 从手持玩具、挂件 , 再到醒狮机器人 。 “要用当下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承非遗 。 ”
在赵伟斌看来 , 非遗虽是传统文化 , 但绝非“遥不可及” 。 “我打造了醒狮舞台剧 , 用传统故事作主题 , 甚至添加了霹雳舞元素 。 演出得到观众认可 , 我也感受到了大家对非遗的热情 。 ”
借助非遗脱了贫
从推动侗锦织造技艺申报非遗 , 到带领“绣娘”脱贫致富 , 欧瑞凡对侗锦有着极深的情感 。 “我在政府文化部门任职时发现 , 年轻人对侗锦兴趣在减弱 , 会侗锦的人又不能靠它谋生 , 种种因素对侗锦的传承造成了严重冲击 。 ”
自幼生活在侗族村寨的欧瑞凡不甘于“老手艺”失传 。 此后她与同事积极推动侗锦织造技艺申遗 。 2008年6月 , 侗锦织造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
但欧瑞凡仍有心事没完成 。 “我所在的县当时是贫困县 , 一些妇女没有脱贫能力 。 我就萌生了将侗锦做成产业助力脱贫的想法 。 ”辞去公职后 , 欧瑞凡成立了公司 。 “妇女通过培训班学技艺 , 在家完成订单产品 。 这样她们既能照顾家庭 , 又有了稳定收入 。 ”
至今 , 欧瑞凡已举办近30期培训班 , 培训人数逾5000人次 。 “公司有400名绣娘 , 平均月收入近3000元(人民币 , 下同) 。 100多个种类的产品销售到了美国、韩国等地 。 ”
交流互鉴促共荣
“非遗展”期间 , 维吾尔族刺绣“邂逅”广绣、都塔尔与马头琴同奏……非遗传承人们相互交流 , 切磋技艺 。 同时 , 对口援疆19省市的非遗传承人还赴对口受援地等进行展示、展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