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6日电(张奥林)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 , 北京时间6日下午 ,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 美国科学家David MacMillan和德国科学家Benjamin List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方面的进展”被授予该奖项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方社交网站账号截图 。
诺贝尔化学奖看似遥不可及 , 实际上 , “高大上”的背后 , 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近年来 , 女性影响力在这一领域的逐步扩大 , 也为这一奖项增添了更多份量 。
“云端之上”的化学奖 ,
和普通人有啥关系?
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能让普通人也能点评两句 , 那化学奖因为太过高深 , 除了看看“今年又有谁得奖了”之外 , 给人的总体印象 , 还是“高高在云端” 。
实际上 , 化学奖的科研成果 , 早已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 不妨看两个例子:
——手机电池
想象一下 , 如果手机必须要插电才能使用 , 拔下插头就会断电 , 还会出现当今“一机在手走遍天下”的科技进步吗?
没错 , 将手机从插座中解放出来的“功臣” , 正是锂电池 。
文章图片
资料图: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野彰 。
2019年10月 , “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现代锂电池的发明者吉野彰和在锂电池领域有着开创性研究的威廷汉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
诺奖官网给的理由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 。 ”
看看手中 , 再看看身边 ,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 锂电池是不是已经无处不在?
——塑料
牙刷、外卖盒、手机壳、飞机零件……可以说 , 塑料已经融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
文章图片
资料图:新冠疫情期间 , 韩国大田一所学校的课桌上安装了塑料挡板以防止病毒传播 。
但是 , 当我们“理所当然”地使用这些不起眼的塑料制品时 , 可曾想过 , 他们都来源于高深的理论 , 而且并不久远 。
1953年 , 因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的贡献 , 德国科学施陶丁格获诺贝尔化学奖;1963年 , 意大利科学家纳塔、德国科学家齐格勒因合成高分子塑料 , 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得益于他们的发现和研究 ,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被极大地推动 。
不过 , 近年来 , 人们在谈及塑料时 , 好像都会“色变” , 原因是这种白色垃圾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 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
不过 , 虽然环保问题让人们对塑料产生了厌情绪 , 但科学研究无止境 , 没准儿过几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 就真的会颁给一个能妥善解决塑料污染的科学家 。
推荐阅读
- 方面|摩托罗拉 moto X30 推送 mr1 版更新:优化性能,新增大量功能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国科学家发现第五条甲烷产生途径
- 方面|OPPO Find X5渲染图首次曝光:一脉相承的环形山后置设计
- 方面|4699元起 小米12 Pro手机发布:骁龙8+自研P1双芯
- 方面|小米Watch S1发布:蓝宝石+头层牛皮 续航24天
- IT|牛津大学科学家:omicron造成的疾病跟一年前新冠病毒“不一样”
- IT|科学家预计这波奥密克戎感染浪潮将在1月见顶
- 全球|小米12 Pro今晚发布,性价比方面moto edge X30将是最大对手
- 辅助|地平线余凯:科学家变成创业者,最不能改的就是「求真」
- 深圳|[深圳3d打印]深刻剖析节省3d打印材料的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