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长1米,我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的“海蝎子”
它形似蝎子 , 体长近1米 , 附肢长有锋利的长刺……它就是志留纪(距今约4.3亿年)的“明星动物”板足鲎(音“厚”) 。
近日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联合研究团队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板足鲎的一个新属新种:秀山恐鲎 。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 。
板足鲎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 , 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 。 因其形似蝎子 , 故俗称为海蝎 。 板足鲎最早出现于奥陶纪 , 在志留纪达到了多样性的巅峰 , 之后走向衰落 , 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 。
混翅鲎是板足鲎目下的一个科级分类单元 , 这一类群的第三对附肢高度特化 , 具有长刺 , 形态夸张 。 混翅鲎独特而极易辨识的附肢与现生鞭蛛的须肢相似 , 被认为可用于固定猎物 , 是混翅鲎较强捕食能力的体现 。
【科技|体长1米,我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的“海蝎子”】
然而 , 与其较高的曝光度相比 , 学界一直以来对此类动物缺乏深入了解 , 已报道的混翅鲎共两属四种 , 均依据来自志留纪劳俄古陆的少数化石标本建立 , 且近八十年来一直没有发现新的类群 。 有限的化石极大限制了我们对该类群形态多样性、地理分布和演化历史的了解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生王晗在王博研究员指导下 , 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合作发现的秀山恐鲎 , 是混翅鲎一新属新种 , 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空白 , 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鲎化石记录 。
秀山恐鲎体型较大 , 体长可达近一米 。 其第三对附肢特化增大 , 其上具密度较高的硬质长刺;后体及尾部似蝎 。 科研人员基于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分析 , 重建了秀山恐鲎的形态 , 并确定了其在板足鲎家族中的系统发育位置 。
这次发现的化石具有保存完好的附肢 , 以及生殖附属器、尾部、体表纹饰等特征 , 为混翅鲎科形态多样性讨论提供了诸多新证据 。 此外 , 华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浅海地区尚未发现大型捕食性动物 , 而秀山恐鲎作为具捕捉“利器”的大型节肢动物 , 极有可能在这一环境中扮演着顶级捕食者的角色 。
一直以来 , 志留纪板足鲎的化石记录多集中于劳俄及其周边地区 , 而在广大的冈瓦纳大陆及周边则很少发现板足鲎的踪迹 。 此次板足鲎化石在华南的发现 , 表明在冈瓦纳大陆及其周边可能也存在着繁盛的板足鲎类群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