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打开游戏“套子” 把未成年人拉回现实( 三 )


“马斯洛的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孩子而言,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点在防止沉迷游戏的教育中经常被忽视 。”张金说 。
未成年人防沉迷再加码 “标本兼治”是关键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
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一直是个棘手的社会问题 。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此前已有政策限制 。2019年,有关部门便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在法定节假日玩游戏的时间不得超过3个小时,工作日每日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 。
如今,政策限制进一步加码,体现出有关部门对该问题的重视 。既然要防,就得追求“防得住”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使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规避防沉迷系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只有补上类似的漏洞,才能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 。
就现实而言,很多企业已有相应探索,比如接入公安实名校验、引入人脸识别技术、结合用户画像和大数据分析用户属性等 。如果这些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普及,现存的“漏洞”就可能被一一堵住 。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个系统工程,政策限制的主要作用在于“治标” 。“治标”本身当然重要,但只有做到“标本兼治”,才能化解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背后的教育问题 。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只是解决问题的一小步,从根本上消除“沉迷”的种子,管住未成年人的心,才是社会各界的终极目标 。毕竟,就算没了游戏,未成年人也可能会沉迷于其他事物,走向别的极端,要防止这样的事发生,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还需共同发力 。
除了必要的限制和监督外,春风化雨的教育引导同样重要 。如何鼓励孩子利用好手中的时间,做更有价值意义的事情,很考验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智慧 。学校不能局限于把知识教给学生,家庭也不能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各界必须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其多陪伴、多沟通、多换位思考,从而以积极的引导丰富其精神世界 。就拿网络游戏来说,家长和学校与其“谈虎色变”,一味排斥,让孩子心生逆反,不如因势利导,把孩子对游戏和网络世界的兴趣,引向更有正面价值的领域,比如体育、艺术等 。
最近几天,一则新闻令人心惊 。福建厦门几个十几岁的辍学少年,洗劫了一家手机商店 。这些孩子,其实和那些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一样,并非天性有问题,而是教育缺失的牺牲品 。当学校和家庭未能尽到教育责任时,葬送的很可能是孩子们的未来 。想方设法让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做到位,才能消除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土壤 。对此,社会还应有更深刻的思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