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院微生物|谢黎炜:用微生物技术按下衰老“慢进键”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 , 老龄人口健康和医疗问题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 加强与人体衰老相关的慢性疾病的防治势在必行 。 ”一见面 ,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黎炜便给采访人员上了一课 。
不少人觉得 , 人岁数大了 , 身体肯定会每况愈下 。 “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不可阻止 , 但我们希望利用微生物技术 , 让人们衰老的速度慢一点、再慢一点 , 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 。 ”谢黎炜说 。
近日 , 谢黎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恶病质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衰老骨骼肌Tfr1-Slc39a14的功能转化可促进骨骼肌铁离子吸收、蓄积并诱发骨骼肌铁死亡的发生 。
因参加创新大赛与生物结缘
1984年 , 谢黎炜出生在陕西西安 。 小时候 , 谢黎炜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 。
和生物结缘 , 源于谢黎炜上高中时参加中学生创新大赛 。 当时 , 他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全世界科学家对艾滋病束手无策 , 于是他发挥想象力 , 写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案”:用基因编辑手段将艾滋病病毒(HIV)基因组序列从人类基因组中“剪”下来 。
自此 , 谢黎炜开始利用课余时间 , 翻阅大量有关基因编辑技术的书 。 遇到不懂的问题 , 他会询问自己的高中生物老师 , 在这位老师的引导下 , 谢黎炜越来越痴迷于生物研究 。
然而 , 一心想研究生物的谢黎炜 , 大学却与生物专业失之交臂 。 由于发挥失常 , 他的高考成绩不理想 , 未能进入自己理想大学学习生物专业 , 而被调剂到了自动化专业 。
虽然没能学生物学专业 , 但谢黎炜并未就此放弃 。 大学4年期间 , 他几乎将学校图书馆里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书都看了个遍 。
通过不懈努力 , 谢黎炜在大四上半学期收到了4所美国高校发来的录取通知书 。 2007年 , 谢黎炜选择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攻读生物学学士学位 , 就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海外求学之旅 。
每天“泡”实验室超过12小时
“作为一位科研人员 , 我始终不会忘记踏出国门那一刻的雄心壮志 。 ”谢黎炜说 。 为了能在留学期间学到更多东西 , 他想尽办法“榨干”每一分、每一秒 。
读博时 , 由于使用实验室的人员较多 , 大家在上班时间一起做实验 , 设备就会不够用 。 几次下来 , 谢黎炜发现 , 上午11点之后 , 很多人去吃午饭 , 实验室人就少了;下午5点以后大家就陆续回家了 , 实验室也没多少人 。
于是 , 每天上午11点前 , 谢黎炜就吃完午饭 , 然后来到实验室开始做实验 。 而后 , 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 实验室里没有其他人 , 他可以专心做试验 。 另外 , 下午5点到凌晨1点 , 这段时间实验室也没什么人 , 他就抓住这块“黄金时间”做实验 。
“这样我每天就有约8个小时的实验时间 , 而且只有我1个人在做实验 , 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工作效率 。 ”谢黎炜说 。
留学期间 , 他先后在5个实验室 , 跟了6位不同的导师学习 , 接触到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的老师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他认为 , 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 要学习他们的长处 , 补自己的短板 。
获得博士学位后 , 谢黎炜分别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和乔治亚大学分子医药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 那4年期间 , 他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篇 , 并且获得一项美国新药专利 。
“那时 , 我几乎每天工作12至15小时 。 回国前 , 我都在不断奔跑 , 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 ”谢黎炜说 , 在美留学的每一天 , 他都在和时间赛跑 。
按照心中理想建起团队
在海外生活学习10年后 , 2017年谢黎炜决定回国 。 经过慎重选择 , 2017年8月 , 谢黎炜加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组建了肠道微生态与健康研究团队 , 研究总体方向为肠道微生态和代谢疾病 。
新的工作、新的开始 , 谢黎炜踏上了新的赛道 。 “从成为团队负责人的那一刻起 , 我就下决心 , 一定要建一支符合自己理想的团队 。 ”他说 。
“在选择团队成员时 , 我会给他一定的压力 , 一定数量的课题 , 看看他成长能力如何 。 一个月之后他可以选择我 , 我也可以选择他 , 双向选择 。 ”谢黎炜说 。
回国4年 , 谢黎炜团队围绕运动、能量代谢与疾病的干预治疗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在国际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 。
【科学院微生物|谢黎炜:用微生物技术按下衰老“慢进键”】“我和团队一直在向前奔跑 , 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是珍贵的记忆 。 科研没有止境 , 我们还在不停地奔跑 , 想看看最前面的风景 。 ”谢黎炜说 。 采访人员 龙跃梅  通讯员 李诚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