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在真实和虚拟之间:读王威廉科幻小说集《野未来》

□ 梅子君
《野未来》是王威廉在2021年新出版的短篇科幻小说集 , 11篇包含多主题、多角度的未来故事创造出了一个处于真实和虚拟之间的暧昧场域 。 依托于技术的革新 , 二者破除对立在时空中交织 , 科技对生活细节甚至人类思维、情感的高度介入 , 派生出给人类带来一定程度焦虑和惶恐的“野”未来 。 王威廉对未来的想象虚构紧贴当代社会现实 , 尤其是城市生活经验 , 常在长时间、大空间下注重对细部的书写 , 在逼仄感中反衬出人类面对宏大空间和自然规律的局限性;同时用人类意识的不可取代强调对人精神上的捍卫和信仰 。 技术掌控的增值和人类对于如何自居的迷茫形成了复杂的缠绕 , 在这些困惑得以消解之前 , 从此刻出发 , 未来将拥有无数野性生长的路径 。

威廉|在真实和虚拟之间:读王威廉科幻小说集《野未来》
文章图片

《野未来》 , 王威廉著 ,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7月版 , 55.00元 。
数字影像是一种以真实为根基的虚拟产物 , 《不见你目光》与《退化日》中的摄像机和监控镜头、《地图里的祖父》中GPS三维定位地图、真实的三维空间通过大大小小的屏幕成像于平面 , 这改变了人观看外界事物的方式 , 这样的目光是不受时间、空间所限的 。 在本雅明的视觉理论中 , 自摄影、电影技术的产生 , 我们就跨过口传时代“讲故事的艺术”和印刷时代的现代艺术 , 发生新的视觉文化转向 。 当被观赏者能够被复制 , 便失去了“辉光” , 人们无兴趣辨别其真伪 , 也失去了个性 。 而在如今 , 在王威廉书写的未来 , 被看者个性十足 , 仿佛为看客而生——人们只看到自己愿意看见的 。 随着对图像、影像改造技术的不断成熟 , 相对于不可控的现实 , 能够跨越时空的人造真实成为了巨大的诱惑 。 人们沉溺于虚拟世界带来的精神慰藉或快感 , 将真实改造后用虚拟方式呈现并笃信它 。 地图里的祖父将拥有永恒的生命(《地图里的祖父》)、传感系统里的回忆模式将永葆栗子美好恋爱时的情动(《分离》)、赵栋房里的黑镜空间在城中村的狭小一角包容着他对未来的无限遐想(《野未来》)、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孙楠好似在瞬间拥有了和女友无限的爱恋(《城市海蜇》)......更有VR技术出现、智能机器人实现情感交互 , 类造物主的工作带来的满足感、踏实感催生了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 , 加以虚拟媒介所框限的距离感 , 人类试图复现神性的“辉光” 。 人们造神 , 用机器模拟的“僵尸粉”制造几百万流量的爆文 , 却只是虚构支撑的虚荣;用来代替她的机器人只能让巨大的满足和无限的空虚并存(《潜居》);人们用镜头窥视和控制他人 , 或更依赖镜头而非双眼(《城市海蜇》) , 却又对被窥视、被控制感到惶恐和质疑(《不见你目光》) 。 脱胎于真实经过人为改造的虚拟又驱动思想和行为产生新的现实 , 在这样的循环中 , 稍有不慎就将面对欲望深渊的反噬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 对虚拟世界的崇拜的开始是为了逃避直面现实 , 如迷恋监控便是因为监控器像是一双上帝之眼 , 使人纵观全局而隐身其中 , 但对现实长久的躲避让他们无法理解真实存在的情感 , 更无法应对现实的问题 , 必将陷入虚无、焦虑、迷茫的精神伤痛 。
如何应对这种精神危机成了王威廉在小说中生成和预留的重要问题 。 作为一名有丰富城市生活体验的青年作家 , 笔下主人公(大多数是青年)的情感症和价值追寻多是现代城市文明特质的表征 。 区别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乡变革时期“陈奂生上城”“高家林进城”等典型“青年的出路”的讨论 , 王威廉批判性地剖析青年群体与城市的价值认同和命运联结关系——青年依旧在探寻未来的出路 , 但摆脱黄土地情节之后的“人-城关系”以一种多面向的样态出现 , 与独特的城市空间、城市精神息息相关 , 从而塑造了城市中青年的精神指向 , 以及接受青年的反哺 。 从经验来看 , 人们习惯用城市无限可能的希望对抗现有的压抑和焦躁 , 即用对未来的虚拟想象安抚现实的真实情绪 。 这在科幻小说中有着更复杂的情况 , 其本身就融贯着作者带有预言性的想象 。 时间线上的延展凸显了人们尝试获得精神满足的途径 , 赵栋生活在“阴暗潮湿、泥沙俱下、众生复杂、卑微如草”的城中村 , 干着保安的工作 , 幻想着在机场制造一条时空隧道 , 这样的想象和未来可能实现的可能让他眼神闪光 , 城中村也拥有了“特殊的 , 让人去爱的东西” 。 差异的放大却也极易消弭精神的内驱力 , 使人成为真实和虚拟之间虚无的漂浮物 , 《城市海蜇》中的海蜇形象是一个极好的象征物 。 海蜇的身躯呈半透明状 , 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控制走向 , 只得随着海浪沉浮 。 大海 , 是故事的取景地深圳的特征 , “《野未来》的灵感来自广州白云机场的“时空隧道”、《潜居》里的灵感来自千岛湖水下世界的电子化场景、《退化日》的灵感来自无人驾驶的普及导致司机的下岗” , 王威廉“用今天推演未来 , 并用未来作为取景器重新思考当下”的写作手法 , 在种种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符号性地标和事件中可循其踪迹 。
【威廉|在真实和虚拟之间:读王威廉科幻小说集《野未来》】“深度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 , 赋予了王威廉的作品以宏大浑全的特征 , 创新性的文笔按一定规律和逻辑串联起城市中的组合元素 , 彰显出大湾区文学多元整体的气质 。 小说家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想象 , 再用审美的方式对城市精神进行虚拟的再建构和叙述 。 文中对于深海、蓝鲸、海蜇、岛礁、码头等意象的关注弥漫出海洋的湿咸 , 深圳大梅沙、广州CBD、回南天等关键词携带着中国南部的地域气韵 , 除此之外 , 生于陕西的王威廉依然用幽静的远山、风沙展现出磅礴沉稳的北方气象 。 交汇互通、尊重差异、包容开放本就是“湾区文学”的魅力所在 , 王威廉曾将其描述为对“海陆相拥”交融精神的指向 , “湾区文学不是海洋文学 , 也不是乡土文学 , 而是梦想融合和自由的文学” 。 可见 , 支撑城市故事、地域文化的 , 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 基于对城市的理解、认同和同化 , 加以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所共同构建的行为模式 。 符号性的建筑、景物便成了内核之外并不全面的表征 , 《野未来》中真正赞颂的是敢于追问未来 , 思考现在 , 用最前沿的视角探索未知 , 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容现实差异 , 在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人的生命、意识、灵魂始终保持敬畏的精神态度 。 也许这样 , 人类才能在真实和虚拟之间 , 或者说在现实和未来之间 , 寻得某一处可持续的平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