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从唐宫仕女到龙门金刚 河南卫视用传统文化破圈】
文章图片
《龙门金刚》采用了实景拍摄与AR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 将文化瑰宝展现在观众面前
《唐宫夜宴》里仕女娇憨俏皮 , 《祈》中水下洛神翩若惊鸿 , 《龙门金刚》里金刚力士怒目圆睁……河南卫视通过一个个破圈内容 , 将观众的注意力从长短视频平台拉了回来 。 无需比拼明星阵容 ,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叠加 , 便能俘获一批忠实的年轻观众 , 传统节日看河南卫视 , 成了他们的固定期待 。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再到七夕 , 河南卫视策划的“中国节日”系列成了现象级的文化品牌 , 此次“七夕奇妙游”的策划 , 在龙门石窟实景拍摄的预热视频吊足了观众胃口 。
正如所料 , 开场中国舞《龙门金刚》再一次得到了广泛传播 。 历经千年 , 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 , 盛于唐 , 终于清末的龙门石窟 , 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包括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在内的集萃 , 它是“七夕奇妙游”中最气势最为恢弘 , 也是最震撼人心的天然舞台 。
霞光抚过卢舍那大佛 , 静默雍容、气宇非凡 。 舞者造型、姿态复现石窟造像 , 他们翩然起舞 , 飞天神女与金刚力士刚柔并济 , 世界级文化遗产由此复活新生 。 《龙门金刚》采用了实景拍摄与AR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 将文化瑰宝展现在观众面前 。
通过科技手段 , 将视觉效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这是目前内容创作者进行创新时的普遍选择 , 除了视觉创新 , 河南卫视在打造中国节日系列IP的创新 , 还包括对节日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与诠释 。
例如此次“七夕奇妙游” 。 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 , 七夕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节日 , 内容策划与编排必定与爱情相关 , 奇妙游的策划则打破这一惯性思维——爱情是其中的一部分 , 却不是故事的重点 。 七夕源自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 在星子间又创造出牛郎织女的传说 , 而亘古不变的 , 是人类对星空的仰望与探索 , 其间既有浪漫想象 , 又有科学实践 。 与“中国节日”系列的其他策划一样 , 文化与科技并行脉络 , 再一次成为奇妙游的线索 , 串联起古典文明与现代科技 , 给人以一夜千年的历史纵深感 。
总导演路红莉特别提到节目表现的“不只有爱情 , 不只谈浪漫” 。 传统七夕又名乞巧节 , “乞手巧 , 乞貌巧;乞心通 , 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的歌谣流传民间 , 还有观星、祈福、吃巧果等民俗 , 象征着古代女性对美好生活对向往 。 “七夕奇妙游”的主角是一名现代女性宇航员 , 从现代穿越至古代 , 串联起女性自爱、自立、自强的故事 , 古时的飞天梦与今日的航天梦遥相呼应 。
“七夕奇妙游”时长三十多分钟 , 舞蹈《龙门石窟》、歌曲《给女孩》、戏曲《爱》、器乐演奏《破阵乐》、歌曲《为自己鼓掌》《夜空中最亮的星》……六个节目风格各异 , 厚重与轻盈 , 曼妙与英武交替上演 , 次第呈现了古时的飞天神话、风雅日常、浪漫爱情与金戈铁马 。 其中戏曲联唱围绕了“爱”做了策划 , 昆曲《牡丹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白蛇传》的经典唱段依次亮相 , 传统戏曲中关于爱情死生契阔的诠释 , 今天的观众感动于古人的情感世界 , 同时又展示了传统戏曲不同的魅力 。 《破阵乐》中的家国情怀 , 《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探索求真 , 也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 。
除了传播七夕民俗 , 这段三十分钟的视频 , 接连展示了龙门石窟、应天门、九洲池、洛邑古城等洛阳的风景名胜 , 并介绍了河南罗山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这让“七夕奇妙游”不仅仅局限于一台节目 , 同时也是一张结构精巧的洛阳文旅宣传片 , 深度挖掘节庆经济的可能性 。
执行策划程万里透露 , 自“清明奇妙游”开始 , 制作团队就确定了“网剧+网综”的节目编排方式 , 这是指引入原创人物和故事线 , 而综艺形式呈现的节目是这条线索上的明珠 , 用剧情的方式触发节目 , 也是一种模式创新 。 《唐宫夜宴》中强势圈粉的“唐宫小妹” , 成为连缀节日系列的IP人物 , 唐小可、唐小竹在端午系列中登场 , “七夕奇妙游”中 , 从2035年穿越回唐朝的现代少女唐小天是故事的主角 , 通过她们的所见所闻 , 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 能够以通俗娱乐的方式 , 引发观众的喜爱和共情 。
半个多小时的时长适合网络二次传播 , 没有主持人串场 , 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各个部分串联衔接 , 单个节目之间起承转合流畅自然 。 河南卫视实际上打破了延续多年的晚会传统 , 更多考虑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 , 演员的表演也不再局限于舞台空间 , 通过技术手段在现实与幻想世界任意切换 , 而城市空间、寻常巷陌也可以成为舞台的一部分 , 在千年前熙熙攘攘的市井烟火中移步换景 , 令观众产生曲径通幽的沉浸式体验 。
当然 ,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IP的魅力 , 最动人的部分仍然源自中华传统文明 , 创作者将那些躺在博物馆 , 藏在诗词歌赋中的文化打捞 , 那些沉淀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 , 本身的美感与厚度便足以打动人心 , 又通过现代科技包装和网络传播方式 , 将文化与意象活化为精美的视觉符号 , 吸引当代年轻观众的目光 , 当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 便是真正圈粉的顶级流量 。
推荐阅读
- 样儿|从太空看地球新年灯光秀啥样儿?快看!绝美风云卫星图来了
- 研究院|传统行业搭上数字化快车,施工现场变“智造工厂”
- the|美监督机构:从煤电厂捕获二氧化碳的计划浪费了联邦资金
- Pro|价格相差1000块钱 买小米12还是小米12 Pro?很多人选错了
- 传统|联想预热 135W 充电器,新款拯救者笔记本有望支持 PD 3.1
- 最新消息|被骂“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书” 中华书局回应称即日下架
- 文化|【“用数赋智”系列宣讲】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传统工艺的跨界创新
- 趋势|[转]从“智能湖仓”升级看数据平台架构未来方向
- 刘思远|从1到100 这座“塔”不断创造中国航天奇迹
- 成功|从1到100 托举大国重器的“功勋塔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