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 中科院大气所开展了“人工引雷”试验活动引发网友围观 。 从现场图片来看 , 一支飞天金属导体 , 一跃而上冲上云霄 , 随后被雷电击中 , 闪电沿着导体传输到地面 , 宛若孙大圣的“金箍棒”一般笔直入地 。
中科院为什么要“主动”引雷呢?今天官方进行了科普 。
据了解 , 每年的6~8月是我国雷电灾害的高发期 , 雷电灾害不仅危及人员或动物生命安全 , 还容易引发火灾 , 造成电力系统、通信系统、雷达天线及其他电子信息系统故障而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 。
防雷减灾的前提是更加了解雷电 。 因此 , 自20世纪70年代 , 我国科研人员就着手开展了“人工引雷”试验 。 直到今天 , 人工引雷作业仍是人们研究和认识雷电的重要手段 。
【金色|炸起一道金色光柱 中科院为什么要“主动”引雷?】
文章图片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介绍称 , 人工引雷是指向起电的雷暴云体发射拖带金属导线的专用引雷火箭以引发雷电的专门技术 , 被称为“火箭—拖线人工引雷技术” 。 通常在合适的雷暴电场条件下 , 当引雷火箭上升达到200米左右的高度时即可引雷成功 。
文章图片
通俗地讲 , 人工引雷就是把即将发生的自然雷电 , 提前几十到几百毫秒人为诱发到指定位置 , 使其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 。
目前为止 , 人工引雷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科学地认识雷电 。 希望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干预和影响雷电、控制雷电 , 甚至安全利用雷电 , 但这都要建立在对雷电的科学认识之上 。
目前国内的人工引雷试验都使用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引雷火箭 , 成本比进口的引雷火箭低很多 。 截至目前 , 国内成功人工引雷总次数估计超过300次 。
不少人希望能存储雷电的能量就好了 ,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表示 , 目前还没有存储雷电能量的设想 , 这主要是因为一次雷电的能量并不大 。
雷电是一种瞬时放电过程 , 其瞬时功率非常强 , 峰值功率可达10亿千瓦 , 峰值电流可达几十万安培 , 但这种高功率的持续时间仅在微秒量级 , 一次闪电能量约为109焦耳 , 差不多可供30个100瓦的灯泡照明100小时 。
因此闪电虽然有强大的瞬时功率 , 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力 , 但能量很小 , 存储下来的利用价值微不足道 , 或者说性价比不高 。
推荐阅读
- 资产|腾讯安全发布新一代云防火墙 筑牢企业上云第一道安全防线
- vivoS|【新机】vivoS12金色真机照 Lisa王嘉尔蔡徐坤刘昊然代言
- 手机|又一台OnePlus Nord 2发生爆炸起火 首次造成一名男子严重受伤
- Apple|风投称苹果将与特斯拉一道成为受认可的电动汽车厂商
- 社交网络|社交牛X症为什么总出在你朋友身上?这其实是一道数学题
- 中国航天员|“数以亿计的女性此时正与你一道望向窗外!”这些外国同行给中国航天员的祝福,太有爱了!
- 家族|壹叁数字科技:比利时DUVEL推出全新金色督威6.66度啤酒|壹叁数字科技
- 通信|隆重开幕!
- 手机|给信息收集设一道卡 给用户隐私上一把锁
- 金色|拯救我的颈椎吧,华为智选SKG智能颈椎按摩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