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欠债数千万 母婴电商贝贝仓促转型

来源:北京商报
_原题是:欠债数千万 母婴电商贝贝仓促转型

新浪科技综合|欠债数千万 母婴电商贝贝仓促转型
文章图片
图1/1

在生鲜电商同程生活倒闭后 , 社交电商的故事也不太好讲了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独家调查发现 , 贝贝集团旗下社交电商贝店从8月10日起转型做导购电商 , 引入了淘宝、拼多多等第三方供应链资源 。 平台仓促转型 , 更换“马甲” , 难掩拖欠数百商家超6000万货款的窘态 。 分析人士认为 , 集团着力发展新业务 , 扶不起来的贝店或将成弃子 。 流量背后 , 不见得是一片繁荣 。
超6000万货款未结
贝店拖欠账款的征兆从6月起就已经显现 。
母婴商家李女士(化名)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正常情况下后台每月固定时间会出账单 , 原本6月18日提现 , 7月16日应该到账 , 但直到现在也未到账 , 平台拖欠的货款共计约360万元 。
“我们公司在贝店的店铺从2020年下半年起销售一直在下滑 , 下滑幅度很大 。 ”李女士表示 。 不止她一人捕捉到平台销售萎靡的态势 , 另一位在贝店开有食品和母婴两家店铺的王先生(化名)称 , 从去年底开始 , 常和自己对接的小二开始频繁换人 , 以往小二会常在群里邀请商家参加活动 , 后来逐渐没了动静 , 店铺销量也出现明显下降 。
面对销量下滑加上数月未到手的货款 , 一些商家开始感到忧虑 。 李女士称 , 7月28日她和一些商家约见了平台方 , 公司回复说8月初会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 但数天的等待并未换来平台的承诺 , 8月6日诸多商家前往平台公司讨要说法 。 据李女士回忆 , 公司总裁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在场的商家表示正在解决问题 , 但未透露其他信息 。
根据一份商家们填写的文档显示 , 截至发稿 , 贝店涉及被拖欠账款的商家超过600家 , 总欠款超过6000万元 , 其中百货、美妆和母婴品类占比较高 。 回款出现异常的时间集中在6-7月 , 有的商家在5月时就发现了异常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在浏览旧版贝店App时发现 , 当前平台仍在正常运行 , 能照常下单 。 不过 , 一些知名品牌如君乐宝、雀巢、伊利、良品铺子等已将商品撤出了店铺 。
天眼查信息显示 , 贝店运营主体为杭州贝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成立于2018年 , 为杭州贝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子公司 。 张良伦为后者执行董事兼CEO , 持股比例达51.2% 。
转型导购自救
销量下滑、货款拖欠 , 部分商家在一个商家维权群发起退店措施 。 对此 , 8月9日平台发出一则《贝店业务调整通知》 , 称贝店将于8月10日起进行业务调整 , 原商城业务将升级为导购业务 , 接入淘宝等第三方供应链 。 接下来 , 贝店将接入更多全网供应链 。
随即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在更新后的贝店App发现 , 主页面已接入淘宝、拼多多、唯品会和美团外卖的入口 , 原来的供应链资源已转移至“商城”频道 。 这也意味着 , 贝店将从社交带货的商业模式转变为导购电商 。 值得一提的是 , 贝贝集团曾在2019年孵化出导购平台贝省 。
突然转型的目的何在?是否为解决贝店欠款的自救举措?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尝试联系贝贝集团进行询问 , 截至发稿 , 未获得回应 。
分析人士认为 , 伴随着大量商家退出 , 贝店的转型颇像是个权宜之计——靠现成的资源来稳住用户和店主 , 防止因大量商家退店出现众多投诉、用户流失的连锁反应 。 这一举措让部分商家感到愤慨 , 希望平台就欠款一事能做出切实回应和行动 。
根据过往资料显示 , 贝店、贝仓为贝贝集团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推出社交电商和特卖电商平台 。 除此之外 , 贝贝集团的业务还包括母婴电商贝贝和导购返利平台贝省 。
不过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在查询贝贝集团官网时发现 , 业务介绍栏里已经删去了贝仓和贝省 , 只留下贝贝、贝店和希美三大业务进行展示 。 据了解 , 希美是贝贝集团在4月时上线的新平台 , 引入了一些国内代工厂品牌 , 主要定位高端市场 。
值得注意的是 , 贝店转型后仍保留了希美业务的导流入口 。 而据一位接近希美的知情人士透露 , 希美是独立的公司运作 , 公司集中精力在这个业务上 。
从今年3月砍掉贝仓线下店 , 到着力做希美 , 贝贝集团想办法吸引更多用户注意 , 其背后难掩对老业务日渐疲态的焦虑 。 据一位经营多年贝店的店主透露 , 去年底 , 贝店和贝仓很多员工离职了 , 老业务目前只是维护为主 , 活动力度、价格优势越来越弱 , 导致很多店主放弃 。
“现在集团主要把重心放在希美上 , 老业务业绩上不去 , 只能开新平台 。 但对于店主来说 , 平台没有实现会员互通 , 要想迁移老用户到新平台并不容易 , 意味着店主要重新开号 , 成本很高 , 所以就没有动力做了 。 ”他坦言道 。
分析人士认为 , 一旦贝店欠款的局面难以挽回 , 很有可能成为集团的弃子 。
流量背后一地鸡毛
电商的流量背后 , 不一定是一片繁荣 , 也许是一地鸡毛 。
2017-2018年间 , 拼多多、云集、爱库存等争相抢位 , 社交电商迎来高速发展期 。 然而潮水终会退去 , 前期收割流量红利的店主们越来越难“躺平” 。 私域运营的获客逻辑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 , 更考验店主在更长时间维度上对销售节奏的把控能力和口碑塑造力 。
与此同时 , 抖音、快手等平台也争抢着社区电商的光环 。 上述店主表示 , 短视频、直播等模式兴起 , 逐渐把微信社群的注意力给挤掉了 , 社群转化明显下降 。
不止社交电商 , 近几年淘集集、呆萝卜、同程生活等相继遭遇资金链断裂 , 被众人围追讨债 , 也暴露出依靠融资驱动的中小电商潜藏的商业风险 。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认为 , 供应商与平台合作时 , 对后者的财务状况要有一个充分判断 , 如果存在重大经营风险 , 要慎重合作 , 或者要求平台采取缩短回款周期、先付款后供货等方式 。 很多商家看重平台流量 ,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 流量背后可能是亏损状态 。 “在平台失去还债能力的情形下 , 可能法律程序走完了 , 供应商追回欠款的概率也较小 。 如果供应商能证明公司股东或高管在经营过程中对损失有重大责任 , 例如做出虚构债权债务、转移公司财产等行为 , 那么就算公司破产 , 公司股东或高管也必须承担债务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赵述评 何倩
【新浪科技综合|欠债数千万 母婴电商贝贝仓促转型】图片来源:贝店App截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