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南京、扬州、郑州,纷纷告急!德尔塔不讲武德,中国怎么办?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 关不羽
今年年初 , 各国都在为“后疫情时代”做准备 。 美国政府准备搞大基建 , 中国经济界讨论货币宽松政策退出 , 日本为迟到的奥运最后冲刺 。 但是 , “德尔塔”来了 , 抗疫进入了加时赛 。
01 “不讲武德”的德尔塔是天灾中的人祸 德尔塔降临之前 , 出现过几个变种前辈 , 虽然也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麻烦 , 但是科学界整体乐观 。 因为那几个的演化路径没有偏离自然的轨道 。
病毒的目的并不是杀死宿主 , 而是繁衍生存 。 杀死宿主对病毒本能的“生存主义”没有益处 , 尤其是人类这样能扛又能打的宿主 , 病毒最成功的生存策略就是低调地寄生在人类体内混吃混喝、和平共处 。
伊波拉病毒这样沾着死、碰着亡的怪物 , 从演化角度看却是失败的 。 宿主病得那么重、发病那么快、死亡率那么高 , 谁都知道要躲得远远的 , 伊波拉只能困居一在犄角旮旯 。

病毒|南京、扬州、郑州,纷纷告急!德尔塔不讲武德,中国怎么办?
文章图片

▲电影《伊波拉病毒》剧照(图/网络)
相比伊波拉 , 冠状病毒一族就要成功的多 , 和人类“亲近多年” , 就是这一族的成员遵循着演化途径走向“低调放毒”的“成功毒生” 。
能够感染人体的七种冠状病毒中 , 有四种都实现了稳定的成功演化——感染症状很轻、致死率很低 , 感染者的一场感冒或肠胃炎 。
如果新冠病毒COVID-19遵循着前辈们的足迹 , 本该向收起獠牙、低调放毒的演化 。 而疫苗防护会加速这一过程 , 因为在疫苗保护下 , 只有尽可能避免触发免疫机制的变异品种才能苟延残喘 。
德尔塔之前的新冠变种已经体现出这种意料之中的趋势 。 这对全球防疫无疑是个好兆头 。
但是 , 德尔塔出现了 , 这是一场人祸 。
信牛粪不信科学的印度恰好又是人口大国 , 人口密度奇高 , 防疫措施奇烂 , 病毒有了充分的演化试错机会 , 最后培育出了新冠变种中的“战斗机”、前所未有的病毒新贵——德尔塔 。 这是天灾中的人祸 。

病毒|南京、扬州、郑州,纷纷告急!德尔塔不讲武德,中国怎么办?
文章图片

▲新冠疫情肆虐的印度(图/网络)
【病毒|南京、扬州、郑州,纷纷告急!德尔塔不讲武德,中国怎么办?】德尔塔的生存策略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前辈们都是靠躲着免疫机制低调苟活 , 以和人类和平共处为目标 , 德尔塔不靠低调的苟活 , 而是靠高调的进击 , 快速复制、快速传播 。
德尔塔的潜伏期只有1-3天或1-5天 , 而普通新冠的潜伏期是1-7天 。 别小看少了这两三天 , 就差这两三天 , 德尔塔可以在人体免疫系统激活生效前复制到达高潮 , 德尔塔病毒载量超原始毒株1260倍 , 感染者会迅速从无症状变成了重症 。 而且 , 德尔塔的传染性极强、脱落率极高 , 在无症状期间就开始快速传播 。
美国《华盛顿邮报》7月30日援引CDC的一份内部报告称 , 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毒株与水痘一样具有传染性 , 每个感染者平均会感染多达八九人 , 而最初的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就像普通感冒一样 , 每个感染者会感染另外两个人 。
德尔塔是不讲“武德”的 , 普通新冠病毒是从流窜作案走向了低调定居 , 而德尔塔是游牧掠夺者的战术 , 快速入侵打你个措手不及 , 然后迅速转移战场 。 这是懂《孙子兵法》的病毒 , 知道“疾如风、侵略如火”的道理 。
人体自然免疫系统防不住它 , 因为免疫机制的启动需要过程 , 比德尔塔的爆发式复制要慢太多了 。
现有的疫苗防线对德尔塔的快速入侵、打了就跑的无赖模式 , 效果也未能达到预期 。 主要是防护的有效时间降低 , 更容易“突破感染”——病毒突破了疫苗防御导致感染 。
因此 , 连以色列也被德尔塔攻陷 。
以色列人口一共有980万 , 超过一半的人口已经完全接种了两剂新冠辉瑞疫苗 。 而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 , 疫苗覆盖率超过80% , 在全球位居前列 。
德尔塔入侵之前 , 以色列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 但是德尔塔入侵后疫情出现了反复 。
截至7月24日 , 以色列官方数据称累计发现5770例“突破感染”病例 , 其他疫苗普及率较高的国家英国、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 。
面对“不讲武德”的德尔塔 , 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8月1日表示:“突破感染”给疫苗带来了很大挑战 。
德尔塔的袭击 , 真正让这场疫情“全球同此寒凉”了 。 面对德尔塔的汹涌攻势 , 各国都在行动 , 但方向有点出乎意料 。
02 欧美国家“底线防御”与回归“接近正常的生活” 欧美国家并没有因为德尔塔的袭来 , 改变逐步放开、恢复正常生活的步调 。
欧盟27个成员国5月19日投票同意放宽对海外非必要旅行限制 , 允许来自非欧盟“白名单”国家的已接种疫苗的游客免隔离入境 。 德尔塔袭来至今 , 欧盟并未改变这一免隔离政策 。
英国政府官员7月28日宣布 , 自8月2日起允许美国和欧洲联盟部分国家已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的公民免隔离进入英格兰地区 。
美国整体比较谨慎 , 但局部也开始有条件地放开 。 8月3日 , 纽约市长白思豪宣布 , 今后进入纽约市所有餐厅、健身中心和室内娱乐场所都需要出示接种疫苗证明 。
这项新政将于8月16日正式发布 , 9月13日起实施 。 纽约将是美国第一个实施此项措施的城市 。
这次 , 国内很多以吃瓜不嫌事大的真假媒体对欧美的“逆风作业”没有高调的嘲讽 , 也不再做出喜形于色的末日预言 。 这是一大进步 , 这说明对全球防疫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理性的心态了 。
欧美国家面对德尔塔导致的疫情反复 , 依然逐步放开管制 , 并不是鲁莽的举措 , 而是围绕疫苗接种率的策略调整 。 理解其中的防疫思路调整 , 对我们面对防疫加时赛也有启发 。
欧美国家的所有开放、放松都围绕着疫苗接种 。 疫苗固然无法实现把德尔塔“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初衷 , 却能在个体被感染后快速度提高抗体浓度 , 从而减轻病症、减少致死率 。
在德尔塔无孔不入的巨大侵略性面前 , 疫苗是唯一有效的武器 。 从公共政策层面讲 , 疫苗的作用是保证了医疗资源不被挤兑、公共医疗体系不至于崩溃 。
不可否认的是 , 保证公共医疗体系有效的底线 , 是防疫目标的“后撤” 。 各国最初寄希望于疫苗形成的群体防疫机制可以扼杀病毒的传播 , 而后把防疫目标定在个体的有效防护 , 德尔塔的步步紧逼已经让这些设想在近期内显得不太现实 。
为今之计 , 在疫苗的保护下“与病毒共存” , 减轻公共医疗体系的负担 , 在疫苗和医疗救治的加持下 , 把致死率降低到大流感的水平之下 , 欧美国家面对疫情的本轮疫情爆发 , 又回到了“底线防御”为目标的疫情防控政策 。

病毒|南京、扬州、郑州,纷纷告急!德尔塔不讲武德,中国怎么办?
文章图片

▲图/图虫创意
但这不是绝望的自暴自弃 , 而是有科学依据的选择 。
首先 , 疫情长期化已经不可避免 。
世界卫生组织8月1日宣布 , 新冠疫情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预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 , 需要有长期应对措施 。 表达相当直白 。
长期化也就意味着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 , 都要面对“和病毒共存” , 防疫目标和政策要基于这一现实的考虑来设定 。
其次 , 疫苗有明显的降低致命率、重症率的作用 , 能够把致死率控制在大流感水平之下 , 那么疫情风险就处于可控范围 。
英国《卫报》7月12日报道 , 英国单日新增3.4万例新增病例 , 但死亡人数仅6人 。 英国的疫情自6月中反弹 , 感染人数急升 , 但死亡人数继续维持10人或以下 。
英国首相约翰逊当日确认 , 英格兰地区将按计划于7月19日开始实施最后阶段解封 , 同时呼吁民众继续做好防疫 。
英国卫生大臣贾伟德解释政府这一决策时表示 , 政府坚信是时候让国家重过接近正常的生活 , 又称解封的一步永不会有完美的时间 , 因为“根本无法根除这种病毒” 。
解封没有完美的时间 , 因为长期化的疫情已经没有完美的防御方案 。 生活只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 , 防疫还要继续但不是原来的样子 。 疫苗和德尔塔同时改变了这场疫情的走向 , 对此英国民众已经心知肚明 , 反应平静 。
和病毒共存 , 生活还要继续 。 那么 , 中国呢?
03 “金身已破”的防疫新形势 近期 , 南京、扬州、郑州 , 纷纷告急 。 国家卫健委8月4日表示 , 疫情呈多点发生局部暴发态势 。 形势严峻自不待言 。
两个月前 , 张文宏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强调 , 中国的防控目标是——不受全球第二波疫情影响 。

病毒|南京、扬州、郑州,纷纷告急!德尔塔不讲武德,中国怎么办?
文章图片

▲张文宏(图/视觉中国)
如果不是德尔塔的奇袭 , 中国或许可以做到 。 但是 , 如今“金身已破” , 要面对疫情发展的各种可能 。
武汉爆发疫情后 , 这座人口千万的超大型城市实施”封城“ , 震惊全球 。 如此大规模的非药物干预(NPI)措施 , 恐怕全球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做到 。
全国驰援 , 迅速调配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集中于一点 , 这是我们体制的优势 。 不惜代价切断源头与外界的联系 , 牺牲局部把影响压缩到最小 , 避免了疫情蔓延的巨大风险 。
目前的“多点发生局部暴发态势”已经和当时的单点爆发不同 , 尽管各地目前还在可控范围 , 但是潜在的风险不容小觑 。 我们的医疗资源家底能否应付多点局部爆发导致的疫情蔓延 , 是要认真核实的 。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疫苗接种率、疫苗防护力 , 都没有到达欧美的水平 。 放是放不开的 , 不放开也要面对医疗资源挤兑的防御底线 。 底线一破 , 万劫不复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8月4日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 对疫情防控提出了标准很高、要求很细、覆盖面很广的防控措施 , 延续了此前的防疫政策 。 这无疑是必要的 。
如果能从源头守住第一道防线 , 把各地的局部爆发态势控制住 , 可以避免大面积爆发的严重后果 。 这能为我们长期抗疫的准备、与病毒共存赢得宝贵的时间 。 但是 , 这样的多点局部爆发今后还会不会发生?
答案并不乐观 。 中国不可能切断对外联系 , 德尔塔始终在国门边缘徘徊的风险难以消除 。 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

病毒|南京、扬州、郑州,纷纷告急!德尔塔不讲武德,中国怎么办?
文章图片

▲南京市民正排队接受核酸检测工作(图/视觉中国)
南京疫情的爆发就是一系列细节管理失误的结果 。
如果那架熔断十几次的“问题飞机”被拒绝入境 , 那么爆发也不会发生 。
如果不是那位文学专业出身、长期从事政工工作的董事长接任后把原本防疫模范的南京机场管理系统折腾一番 , 也就不会出现国际国内航班服务保障人员混流 , 爆发也会避免 。
如果机场出现问题后 , 及时处置 , 那么爆发也许不会发生 。
问题是 , 我们的防疫体系中 , 这样的“如果”还有多少?诸多机制问题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 德尔塔来袭、疫情长期化的压力 , 让整个系统的容错率大幅下降 , 硬核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还能坚持多久呢?
集中管控是我们体制的长处 , 长效治理却是短板 , 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
可以说南京机场出现了防控漏洞是偶然的 , 但是德尔塔的无孔不入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可能性 。 从源头控制的角度看 , 武汉封城那样大规模集结 , 严防一城一地的做法 , 可能在下一阶段的防疫中已经很难复制 。
今后会对防疫措施、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 这方面的短板是要重视的 , 南京机场管理发生的问题敲响了警钟 。 问题出在保洁员身上 , 但根源在管理 。
为此 , 民航局近期要求强化疫情防控 , 重申国际国内航班服务保障人员不得混流的规定和要求 。 民航局要求 , 国际客运保障人员必须严格做到“四指定”:指定服务人员、指定服务区域、指定休息区域和指定场内交通车 。
国际货运保障人员必须做到“四固定”:作业人员固定、作业场地固定、生产设备固定、休息区域固定 。 此外 , 涉高风险航班保障的机场还要做到“两集中”:相关工作区域集中、相关作业人员居住集中 。
这些要求无疑是必要的 , 但是一线工作人员的负担无疑又要加重了 。 体制的资源配置都是按照层级分配 , 负担最重的一线资源配置偏低 , 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 如果这样的强化措施长期化 , 就必须考虑如何相应地调整资源配置 , 否则防线将会从最基层崩塌 , 防不胜防 。
这不仅是民航系统的问题 , 而是每一个防疫关键节点都要面对的问题 。
这样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 , 所有细节问题最终都会牵扯到防疫政策和防疫目标的战略问题 。
04 防疫政策、防疫目标 , 战略调整都难以回避 疫情形势的改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防疫政策、防疫目标不得不做出相应调整 。
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在8月5日发表了题为《德尔塔突变株会改变 “清零” 防控策略吗?》的访谈 , 透露了重要的信息:
一份流传于网络的会议纪要显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针对此轮疫情传播分析称 , 目前德尔塔(Delta)相比没有变异的病毒 , 防控难度提升10倍 , 清零策略遭受挑战 , 清零难度很大 。
该会议纪要显示 , 曾光对疫苗接种策略提出了建议 , 第一是在现有灭活疫苗两针接种基础上打第三针;第二是开展序贯接种 , 即不同疫苗混合接种 。
曾光还表示 , 防控疫情需要改变心态 , 目标不再是消灭病毒 , 清零感染病例 , “清零” 策略长期执行承受力低 , 疫情完全结束没有可能 , 适可而止 , 采取常规防控 。

病毒|南京、扬州、郑州,纷纷告急!德尔塔不讲武德,中国怎么办?
文章图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图/视觉中国)
上述消息显示 , 对防控政策、防控目标的战略调整的讨论已经启动 , 这既令人欣慰 , 也令人不安 。
令人欣慰的是 , 在一片喧嚣与戾气的舆论环境下 , 冷静的专业思考没有消失 。 令人不安的是 , 举国若狂的社会情绪能不能接受防疫目标预期降低?看了那么多“人间地狱”、“某国末日”的文字和镜头后 , 中国大众“与病毒共存”的心态究竟如何?
无论如何 , 毕全功于一役、御疫情于门外越来越变得希望渺茫 。 下一步该怎么走?
“与病毒共存”不是一句空话 , 资源保障、系统的调试都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 盲目乐观、盲目自大的情绪只会耽误这些规定动作 。 最终我们都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终极提问:与病毒共存 , 我们会付出多大的代价?
对防疫要有信心 , 更要有务实专业的态度 , 还要有全球合作、取长补短的胸襟 。
天灾要防 , 人祸更要防 。 印度坚信牛粪抗疫的“养蛊”就是教训 , 病毒可不会因为印度人民爱得深沉、信仰坚定而停下脚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