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江淮地区千年来的降雨量如何变化?科学家通过湖底岩心有了新发现

新京报快讯(采访人员 张璐)由于缺乏历史气象记录 , 研究某一地区的长期降水规律是个难题 。
近日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鑫教授研究组与国内外学者合作 , 利用湖泊沉积物重建了我国江淮地区的季风降水演变历史记录 , 发现过去一千余年该地区的降水趋势总体呈“先干后湿” , 并认为主要由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化所致 。 了解降水规律和机制 , 对应对未来的旱涝灾害意义重大 。
湖底岩心揭露千年气候变化
江淮地区包括豫南、皖中、苏中等地 。 周鑫研究组与国内外学者 , 在地处江淮的安徽滁州女山湖开展研究 。 在平均水深2.7米的女山湖湖底 , 科研人员钻取了超过15米长的圆柱体岩心(沉积物) 。

变化|江淮地区千年来的降雨量如何变化?科学家通过湖底岩心有了新发现
文章图片

科研人员在女山湖钻取岩心 。 受访者供图
在湖底 , 不同年代的沉积物一层层累积 , 其中的一些物理、化学或生物指标可用于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和气候条件 。 周鑫介绍 , 他们把沉积物分割成一个个样品进行实验分析 , 先挑选沉积物中的植物种子、木块等 , 通过碳14测年的方法 , 精准确定年代 。

变化|江淮地区千年来的降雨量如何变化?科学家通过湖底岩心有了新发现
文章图片

科研人员在分割岩心 。 受访者供图
同时 , 沉积物的颜色、元素、颗粒大小等指标 , 可以反映水位高低、湖面大小 , 多指标相互验证 , 能推断降雨变化 。
找到“好的记录”
此前 , 与中国北方、华南地区相比 , 能反映江淮地区降水长期演变的“好记录”较少 。 周鑫说 , 好的记录包括两方面 , 一是年代要准确 。 “我们用碳14方式定年 , 需要沉积物中有合适的材料 , 比如用植物种子、木头等材料 , 定年比较准确 , 但在江淮区域的自然地层中 , 很难找到这些材料 。 ”
二是沉积物样品分辨率高 。 分辨率越高 , 单个样品代表的时间越短 。 他举例说 , 长长的岩心会被切割成片 , 比如每片厚度是0.5厘米 。 如果一个样品能代表10年 , 连起来就可以看出几十年的变化特征 。 如果一个样品能代表100年 , 那就是分辨率相对比较低 , 只能看到几百年的变化特征 , 无法看到细节内容 。
此次采集的样品年代好 , 分辨率比较高 , 平均每个样品能代表不到1年 , 所以记录的质量比较高 。
他进一步解释称 , 过去一两千年来 , 江淮地区之所以难有的高质量记录 , 是因为河流有时会带来大量泥沙 , 也会产生侵蚀 , 导致沉积不稳定;同时 , 在两三千年之前 , 这里就有很强的人类活动 , 这会对一些地层记录产生影响 。 此外相比其他一些区域 , 江淮也缺少深湖 , 因此可以稳定记录地层信息的湖底岩心也相应缺乏 。
未来东太平洋如升温 , 江淮降水将增多
此次 , 科研人员通过对湖底岩心的研究 , 重建了江淮地区高分辨率季风降水演变记录 。 周鑫说 , 约公元1000年到1300年是全球公认的“中世纪暖期” , 研究发现这个阶段江淮地区的降雨相对较少;约公元1400年到1850年是公认的冷期 , 被称为“小冰期” , 此时正值我国明清时期 , 研究发现 , 这一时期江淮地区的降雨明显增多 , 过去千余年降水变化总体为“暖干-冷湿”模态 , 与相邻的华北地区降水趋势正好相反 。
课题组通过进一步分析 , 认为这一变化与东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密切相关 。 周鑫说 , 正常情况下 , 西太平洋海温比东太平洋海温要高几度 , 但是东太平洋有时候会升温 , 两者温差减小 , 此时就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 , 1997年至1998年出现了明显的厄尔尼诺事件 , 1998年长江流域和江淮流域就发生了洪灾 。
该研究认为 , 小冰期时期 , 太阳和火山等导致辐射减弱 , 全球温度降低 , 在“海洋调温器”作用下赤道太平洋呈“类厄尔尼诺”态;受此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 , 使更多水汽沿着高压边缘汇聚到江淮地区变成降水 。 也就是说 , 东太平洋海温升高时 , 江淮流域降水就会增加 。 在中世纪暖期 , 有效辐射增加导致相反变化 , 江淮地区又进入“暖干”模式 。
了解降水规律和机制 , 对应对未来的旱涝灾害意义重大 。 “此次研究更偏重于长时间尺度 , 但是也会对未来江淮地区降水的判断有一些指示意义 。 ”研究组推测 , 如果未来赤道太平洋偏“类厄尔尼诺”态 , 江淮地区降水可能增多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张璐
【变化|江淮地区千年来的降雨量如何变化?科学家通过湖底岩心有了新发现】编辑 胡闲鹤 校对 吴兴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