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遗落民间的智慧——手工织布机

手工织布机历史悠久 , 汉语博大精深 , “机”不仅是指织布机 , 更蕴含机智以和智慧的含义 。 织布机的历史基本伴随了整个农耕历史 。 你耕田来我织布是我国古代传统经济的写照 。 “唧唧复唧唧 , 木兰当户织 。 ”——《木兰诗》自南北朝传颂至今;元明之际 , 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量种植 , 勤劳的中原人民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揉于棉织工艺;清代老土布曾经作为贡品进献朝廷 。
六七十年代 , 家用纺线织布成为家庭妇女重要活计之一;如今 , 仍然有农村还保留着这一手工艺 , 用神奇的双手续写土布古朴华美的乐章 。
今天 , 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 一起探索织布机的历史故事 , 欣赏民俗手工艺文化之美 。
黄道婆的脚踏式织机
宋末元初的著名纺织家黄道婆发明了脚踏式织机 , 也称为投梭机 。 黄道婆在海南向当地的黎族同胞学习织造技术 , 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纺织技术的精髓 , 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先进的织布技术 , 发明了存世至今的脚踏式织机 。

一端|遗落民间的智慧——手工织布机
文章图片

(黄道婆与投梭机)
民间使用的老粗布 , 又名老土布、手织布 , 是劳动人民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 ,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 是淳朴的劳动人民用原始的纺车 , 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 , 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 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民间纺线车

一端|遗落民间的智慧——手工织布机
文章图片

纺线车
【年代】:近代
【用途】:民间用来把棉花纺成棉线的简易劳动工具
现藏于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一棵树 , 十六桠 , 又打滚 , 又翻叉 , 又牵藤 , 又结瓜 。 ”这是盛行于六十年代农村民间的一首儿童谜语 , 而谜底 , 那时的农家孩子都会脱口而出:纺线车
纺线车纺织出来的线是老粗布的原始材料 , 民间使用的纺线车是由轮子、摇柄、锭杆儿(俗称“锭子”)、支架、底座等构成 。 木枋制成的纺车底座长70厘米 , 呈“工”字形 , “工”的下横处有两根方立柱 , 柱距50厘米 , 柱上端有安主动轮轴的圆孔 , 距底座35厘米 , 轴的一端有摇柄 。
线绳固定的辐条间隔60度 , 呈张开的伞骨状 。 轴的两“肩”卡住轴两边的两组辐条 , 使其不能会合 。 线绳把两组辐条呈“之”字形相间张紧 , 辐条略向内弯曲 。 张紧的“之”字形的线绳是轮的“辋” , 辋上挂着传动绳(俗称“弦”) , 轴部加少量润滑油 。

一端|遗落民间的智慧——手工织布机
文章图片

(使用纺线车纺线场景)
纺线时 , 一般左手持棉花捻 , 把捻头一端蘸水粘在锭杆上 , 右手摇动摇柄 , 主动轮带动锭杆迅速旋转 , 持纱手的高度与锭杆平行 , 一边纺纱一边向后移动 , 纺好的线达到最长时将手抬高 , 把线贮在锭杆上 。 然后 , 持纱手降回到与锭杆平行的高度纺下一段线……这样的操作要反复地进行才能纺完一条捻子上的棉线 。
【一端|遗落民间的智慧——手工织布机】老粗布的纺织全是手工 , 工序非常复杂 , 前期的轧花、弹花、纺线、络线、浆染、经线、刷线等工序不算 , 单是织布就要经过作缯、闯杼、吊机、栓布、织布、了机等十几道工序 , 因此 , 即便是男耕女织的时代 , 也不是所有妇女都是织布能手 , 很多重要工序都要请能手来帮忙 。
传统织布机

织布机
【年代】:近代
【用途】:民间用来织布的工具
现藏于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十亩地八亩宽 , 里面坐个女儿官 , 千根筝 , 万根线 , 梭子手中来回穿 。 脚一踏 , 手一扳 , 十指莲花都动弹 。 织成布 , 做衣衫 , 娃娃穿了挡风寒 。 ” , 这首典型的豫西儿歌所表现的是女人们的织布过程 , 织女为将军 , 指挥手下一梭万线 , 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女性劳作的尊重 。
传统织布机长约1米 , 宽约3米 , 有一个传统木床类似的框架 , 一端是布满经线的机头(线柱子) , 机头两端有六个翅 , 可控可放机头转动 。 离机头不远处安装着竖立的框架 , 其作用是通过上方的横木棒向下引绳提拉两个缯 , 缯是与机头等宽、高约20厘米的长方形线刷 , 缯的下方通过引绳连接两个踏板 , 轮流踏下踏板 , 缯便分出高下 , 均匀穿过细细缯眼的经线便被分为两层 , 织布梭子从两层经线中间穿过 , 带领纬线与经线交错 , 再通过机杼的挤压便形成了布匹 。
织布时 , 机身要有一定的倾斜度 , 妇女们端坐在织布机这一端的布柱前 , 双脚踏板上下交替 , 双手轮换操做机杼和梭子 , 只见双手翻飞 , 穿梭往复 , 娴熟的动作如同弹钢琴一般美妙 。 故民间也有了“十亩地 , 八亩宽 , 里边坐个女貂蝉 , 脚一踏 , 手一掰 , 稀里哗啦都动弹”这首具体形象 , 朗朗上口的歌谣 。

一端|遗落民间的智慧——手工织布机
文章图片

(传统织布机织布场景)
上世纪80年代后这种流传了近千年由劳动人民用原始的纺车 , 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的老粗布退出了历史舞台 , 老式纺线车、织布机只有在民俗博物馆里才能看到 。

一端|遗落民间的智慧——手工织布机
文章图片

(老粗布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鲁锦)
在现代社会崇尚环保和回归自然的潮流中 , 昔日的老粗布以其特有的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古老民间工艺等特点引起城里人的青睐 。 人们又喜欢起手工织的床单、被面、褥子等 , 认为手工制作的老粗布冬暖夏凉 , 用起来舒服 。 故而不少乡下妇女又架起了纺线车、织布机织起了粗布床单 , 花格色布 。 消失了的老粗布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
社会价值
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 , 传统织布有着千年历史 , 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 , 更是充满个性和智慧的艺术创造 。 它天然的韵味、粗朴的质地、鲜亮的用色 , 契合了劳动人民淳厚实在、热情率真的品格 , 体现着人们朴素的审美直觉和约定俗成的价值判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