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工作、新闻、医生、健身、中医药……这些关键词透露出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满月”生活
央视网消息: 6月17日9时22分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 当天18时48分 ,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先后进驻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 截至7月17日 , 神舟十二号出征整整一个月 。 那么 , 在轨工作生活一个月 , 3名航天员的状态如何?7月16日 , 总台央视采访人员到航天员中心进行了探访 。
采访人员来到航天员中心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 , 聂海胜和汤洪波正在更换环控生保系统二氧化碳的去除装置 。 当天 , 三名航天员的工作从早上八点钟开始 , 上午4个小时的工作完成了对载人飞船的平台巡检、空气中微量元素的收集 , 下午的工作从两点钟开始 , 晚上六点左右 , 三名航天员准时吃上了晚饭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总台央视采访人员 王刚: 现在是7月16号的晚上七点多钟 , 此时此刻从我身后的大屏幕上 , 三名航天员正在聚精会神地收看新闻联播节目 , 从他们进入天和核心舱之后 , 地面会定时地给他们送去新闻节目 , 这也是他们获取地面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
总台央视采访人员 王刚: 收看完将近一个小时的电视节目之后 , 现在三名航天员正式开启了运动模式 , 我们看到刘伯明是正在骑太空自行车 , 汤洪波是在太空跑台上进行运动 , 指令长聂海胜是在跟地面通话核对一天的工作计划包括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 我们在之前的采访中也了解到 , 这三名航天员的运动量是要根据他们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来决定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 现在的锻炼是家常饭 , 每天都有 ,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处方 。 强度应该说达到他最大能力的60%到80% , 这是我们给的一个处方与强度中上的中强度了 , 飞行时间越长 , 这个强度要逐渐增大 , 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维持他对抗失重的生理效应 。
晚上8点40分左右 , 汤洪波、刘伯明先后完成了当天的锻炼 。 17日 , 三名航天员按照计划开展天和核心舱的平台巡检、物资转运和垃圾存放、航天医学实验等工作 。
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二号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 备受大家关注 。 十几天前 , 也就是7月4日 , 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协同配合 , 成功完成了约7个小时的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 。 这次出舱任务复杂、操作难度大、活动时间长 , 那么 , 出舱任务结束后 , 当时航天员的身体状态怎么样?一起来了解一下 。
7月4日 ,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密切协同 , 成功完成了约7个小时的出舱活动 , 这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 。 任务复杂、操作难度大、活动时间长 , 这无疑对航天员的体力和精力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文章图片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 这个出舱活动 , 大家都看到表现得非常出色 , 回来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切OK , 这些数据和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 , 他们的身体能够良好地应对 。
在地面负责严密关注航天员身体健康状态的医监医保人员也为采访人员详细介绍了航天员身体的各项指标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主任 徐冲: 从我们整个的心血管功能的检测 , 包括疲劳的恢复 , 包括整个耳气压功能的恢复、鼓膜修复的情况也都非常好 , 没有因为出舱出现一些伤病 , 出现损伤 。 整个出舱的效果也非常好 , 他们身体的疲劳、睡眠包括整个进食饮水、整个身体代谢的情况、营养的状况、健康的状况 , 经过我们综合评估是非常好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徐冲介绍 , 为了确保航天员安全顺利地度过三个月的太空生活 , 天地间每天要完成一次医学询问通话 , 每周要进行一次健康评估 , 每个月要进行一个综合评定 。 经过了一个月 , 现在三名航天员自己也能当半个医生了 。
【生理|工作、新闻、医生、健身、中医药……这些关键词透露出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满月”生活】空间站在轨飞行期间 , 面对微重力、空间辐射等问题 , 航天员易出现生理功能、生物节律改变、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等情况 , 对航天员在轨健康保障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 。 航天员中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障航天员在轨健康 。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 , 保障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工作能力成为航天员中长期飞行中一项严峻的挑战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 人进入太空 , 首先遇到的挑战就是失重 , 这种变化随之带来的就是失重生理效应 。 随着飞行时间的不断延长 , 最早出现的是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 然后再时间长一点 , 慢慢就出现了肌肉的萎缩 。 大概到60天左右就会出现骨丢失 , 严重时可能会诱发骨折 。 我们防护的核心目标第一个要保证飞行中人的健康 , 不能因为这些生理问题而不能完成飞行任务;第二个要保证在特殊情况下应对出舱活动 , 这是一个高强度、大负荷的复杂任务 , 有数据表明出舱五六个小时的时间服装里边累积出的汗水可以达到几升 , 这是一个非常强的负荷 。 我们要保证在这种复杂任务工况下 , 有足够的生理能力应对这样的挑战 。
文章图片
为了有效对抗心血管失调等失重生理效应 , 航天员中心及时采取多种手段对长时间在轨飞行引起的不良生理效应采取必要防护措施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 我们的这个太空自行车 , (通过)增加间歇的或者冲刺的(训练)来保证他这个心率的阈值能刺激上去 。 我们专门有一个呼吸器 , 通过呼吸机的锻炼来强化他的心肺功能 , 在太空里面很多运动是通过上肢运动的 , 所以我们有专门的上肢锻炼模式来增加他的锻炼能力 。
文章图片
在航天员支持室 , 医监医保人员正在对刚刚传输下来的中医四诊仪数据进行分析 。 在这次任务中 , 中医四诊仪首次运用在中国空间站上 , 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创新运用中西医结合等措施更好地保障航天员在轨生活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航天员系统总师助理 李勇枝: 人在太空受到的环境的特异因素影响是挺大的 , 有失重、辐射、昼夜节律改变、振动噪声、密闭环境 , 人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 出现诸多的航天医学问题 。 通过我们多年研究 , 我们对于舌诊、面诊、脉诊整个参数的测量值进行一个科学化的设计和技术化的实现 , 能够获取比较精准的信息 。
文章图片
在载人航天活动中 , 使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工作能力 , 中医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将中国传统医学与航天医学结合起来也成为了中国航天实施医学发展的独特优势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航天员系统总师助理 李勇枝: 我们建立了保障载人航天的基于天人合一的航天整体调节理论、基于阴阳自合的航天稳态调控理论、基于防重于治的航天疾病的预防理论 , 还有基于心肾双补的提高航天适应力的中医理论 , 把中医药理论和载人航天的实践和整个航天医学的理论进行了一个有机融合 , 对航天员的医学保障、健康维护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解决方案|三菱重工AirFlex:全屋恒温,暖意守护安全工作
- Tencent|原生版微信上架统信UOS应用商店:适配X86、ARM、LoongArch架构
- 国家|2022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 IT|8号线、14号线将全线贯通 北京地铁?今年开通线路段创纪录
- 软件和应用|iOS/iPadOS端Telegram更新:引入隐藏文本、翻译等新功能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IT|宝马电动转型成果初显:i4、iX供不应求 新能源车销量已破百万
- 银行|银行卡、社保卡可直接刷卡坐公交 上海公交开始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