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排名越靠前的高校越内耗?别让考评把人才“绑”住

7月19日 , 《半月谈》杂志在公众号刊出专题文章 , 对科研学术领域的“学术锦标赛制”及其影响展开了深入报道 。 在报道中 , 采访人员提到:近年来 , 科研人员“过劳死”的现象并不鲜见 , 仅在今年3到4月 , 就有4名中青年顶尖学者因病早逝 。 过于沉重的竞争压力 , 给学者群体尤其是青年学者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
“学术锦标赛”固然可以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 , 但也像一把悬于学者头顶的利剑 , 不仅容易造成过度竞争 , 还威胁着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 。 各种在学界有如“潜规则”的“年龄门槛” , 以及变味的青年学者“非升即走”制度 , 皆是此类现象的具体表现 。 对此 , 唯有切实为科研人员身心减负 , 把青年科研工作者从“内耗”中解脱出来 , 才能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身科研 。
【中青年|排名越靠前的高校越内耗?别让考评把人才“绑”住】报道中有专家解读:所谓“学术锦标赛制” , 本质是一种“委托-代理”机制 。 在“委托-代理”机制下 , 学术科研任务由政府委托给大学、大学委托给学科、学科委托给学者 , 每层委托之间 , 都会在代理方之间形成“锦标赛”式的竞争 。 在这一过程中 , 大学与大学、学科与学科、学者与学者之间的竞争 , 主要依托于各种量化排名 , 以及科研项目的产出 。
在“学术锦标赛制”之下 , 处于“委托-代理”链条末梢 , 直接承担科研产出责任的“青椒”们 , 不仅要以个人身份参与竞争 , 为自己争取项目、荣誉和教职 , 同时也承担着代表学科、代表高校“出战”的责任 。 在学术竞争之外 , 中青年学者常常还要承担各种行政任务 , 为此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 《半月谈》的报道特别指出:“越是排名靠前的高校竞争越是激烈 。 ”这意味着:越是优秀的人才 , 越可能陷入过度竞争的怪圈 。 这种在业绩驱动下形成的“负向反馈” , 无异于间接“惩罚”那些更加优秀、更加努力的学术人才 。 在这种情况下 , 无怪乎会有这么多优秀的“青椒”面临身体或心理上的危机 , 进而对现状产生不满 。
要让青年学者们的处境得到有效改善 , 学术界和学术管理部门需有针对性地为学者“减负” 。 这并不意味着全面否定“学术锦标赛”——毕竟 , 学术创新工作离不开必要的竞争 , “委托-代理”机制存在现实合理性 。 各大高校还应对青年学者的实际情况与合理诉求有更多体察 , 在业绩考评、职级晋升、薪酬评定中减少“虚把式” , 更多考虑人才的实际科研水平和发展潜力 , 避免过多、过密的考评把人才“绑”住 。 高校也要继续推进去行政化工作 , 尽可能把学术研究人员从与科研无关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 , 使其能够心无旁鹜地从事科研工作 。
重视教育、珍视人才 ,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社会主流观念向来对学术科研人才极其敬重 , 普遍认同应当给予他们更好的待遇 , 国家也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 , 不断提高科研创新的投入 。 但是 , 在实践中 , 现行科研体制仍与理想存在一定落差 。 为学术科研人才“减负” , 破除现行科研机制中的弊端 , 应当成为首要考量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