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航天勇士 成功出舱

据新华社电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 , 北京时间7月4日8时11分 , 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 , 在舱内的航天员聂海胜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
北京时间7月4日14时57分 , 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 , 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 , 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 , 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 , 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 , 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 , 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 。
多项技术突破为出舱活动保驾护航
据新华社电 (采访人员张泉、胡喆)昨日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 。 采访人员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获悉 , 我国在核心舱机械臂、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天地通信系统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 , 为出舱活动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
核心舱机械臂提供有力支撑
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展开长度为10.2米 , 最多能承载25吨的重量 , 是空间站任务中的“大力士” 。 其肩部设置了3个关节、肘部设置了1个关节、腕部设置了3个关节 , 每个关节对应1个自由度 , 具有七自由度的活动能力 。
通过各个关节的旋转 , 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能够实现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与位置的抓取和操作 , 为航天员顺利开展出舱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
除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外 , 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还承担舱段转位、舱外货物搬运、舱外状态检查、舱外大型设备维护等在轨任务 , 是目前同类航天产品中复杂度最高、规模最大、控制精度最高的空间智能机械系统 。
为扩大任务触及范围 , 空间站核心舱机械臂还具备“爬行”功能 。 由于核心舱机械臂采用了“肩3+肘1+腕3”的关节配置方案 , 肩部和腕部关节配置相同 , 意味着机械臂两端活动功能是一样的 。 机械臂通过末端执行器与目标适配器对接与分离 , 同时配合各关节的联合运动 , 从而实现在舱体上的爬行转移 。
“机械伙伴”协助舱外作业
航天服手套充压后操作不便、单手操作难度大、在轨防飘要求高……开展舱外作业 , 航天员面临诸多挑战 。 作为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的“机械伙伴” , 舱外维修与辅助工具可以协助航天员有效克服这些困难 。
其中 , 舱外电动工具可以适应舱外复杂的真空和高低温环境 , 具有定力矩拧紧、拧松的工作模式 , 并且设置有休眠模式 。 舱外通用把手可以安装到维修设备上 , 用于航天员在轨维修时进行待维修设备的转移及防漂 。
便携式脚限位器设计了旋转、俯仰、滚转、偏航四个关节自由度 , 可协助航天员在舱外调整至执行任务的工作姿态;与之配合使用紧密的舱外操作台 , 可协助航天员进行维修任务时挂放设备和维修工具 , 解放航天员双手 , 实现设备或维修工具的临时存放 。 与航天服直接相连的微型工作台 , 则像一根多功能腰带一样环绕在航天服腰部 , 将航天员出舱使用的舱外电动工具、舱外通用把手和舱外扳手随身携带 , 确保航天员随用随取 。
通信“天路”确保通信畅通
开展出舱活动 , 需要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 , 与地面建立高速及时的通信联系至关重要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第三代中继终端产品 , 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建立中继链路 , 实现中继通信 , 确保航天员与地面通信的实时畅通 , 好比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与中继卫星、中继卫星与航天员之间的“天路” 。
同时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出舱通信子系统可实现舱内外航天员之间、舱内外航天员与地面人员之间 , 以及舱外航天员之间的全双工语音通信 , 在航天员舱外活动范围内实现无线通信全覆盖 。 此外 , 舱外图像传输子系统为舱外提供无线网络覆盖 , 通过出舱无线收发设备提供的“热点”进行图像传输 , 实现了对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实时显示、实时记录等功能 。
航天员
为何要出舱活动
据新华社电 (采访人员冯玉婧)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 , 北京时间4日14时57分 , 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 , 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 , 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 , 标志着中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
航天员为何要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后通常要完成哪些任务?
出舱活动 , 又被称作太空行走 , 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 , 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 。 由于太空环境恶劣 , 航天员要面临失重、低气压和气温不稳定以及强辐射等诸多挑战 。
机器人或自动化技术通常是人类出舱活动的替代方案 , 但目前设计能执行预期任务之外或超出已知任务参数范围的机器人成本高 , 且技术尚不成熟 , 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 而航天员的出舱活动效率较高 , 并且对意外故障和突发事件做出响应的能力较强 。 正如建造摩天大楼需要建筑工人和起重机一样 , 出舱活动需要航天员和机器人共同完成舱外作业 。
美国航天局认为 , 宇航员在舱外维修卫星或其他航天器 , 可以避免将它们带回地球修理;在舱外开展科学实验 , 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太空环境对不同事物的影响 。 宇航员还可以在舱外测试新设备 。
在舱外作业中 , 航天员或宇航员主要开展卫星捕获和维修、更换电池、舱外维修、外部航天器组件的组装及连接、特殊实验或测试等工作 。
此前 , 美国宇航员曾通过出舱活动修复了天空实验室、太阳峰年卫星、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航天器;多次为国际空间站更换电池;紧急维修故障设备 。 俄罗斯宇航员则通过出舱活动修复了“礼炮”号空间站 , 组装、维修了“和平”号空间站 , 还为国际空间站内壁裂缝“打补丁” 。
出舱活动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
国际空间站原计划今年6月16日首次安装新太阳能电池板 , 但两名出舱宇航员因宇航服故障耽误了时间 , 导致该次任务未能按计划装上新电池板 。 2016年1月15日 , 两名宇航员走出国际空间站 , 成功更换了一个出故障的电力设备 , 但此后由于一名宇航员头盔内部漏水 , 这次太空行走被提前叫停 。
【航天员|航天勇士 成功出舱】2010年8月7日 , 国际空间站两名宇航员出舱 , 计划为空间站出故障的冷却系统更换液氨泵 , 但一个“顽固”软管以及中途发生的液氨冷却剂泄漏事故令他们未能完成预定任务 。 采访人员王逸涛、张泉、田定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