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返回过程中 , 首先与轨道舱分离 , 之后返回舱和推进舱利用反推减速 , 改变飞船姿态 , 进入返回地球的弹道 , 通过姿态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返回落点范围 。
本文图片
▲推进舱与返回舱已分离
之后 , 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 返回舱带着3名航天员返回地面 。
飞船再入地球大气层时 , 由于速度太快 , 与大气产生剧烈摩擦 , 变成了闪光的火球 , 周围产生等离子气体层 , 导致电磁波被屏蔽 , 形成“黑障” , 使返回舱暂时与地面失去联系 。 直到距离地表高度约40千米处时“黑障”消失 , 返回舱与地面的联系可再次恢复 。
本文图片
▲返回舱进入“黑障区”
紧接着 , 就是回收着陆阶段 。
当返回舱距离地球约10公里时 , 开始回收着陆作业 , 打开降落伞 , 抛掉返回舱的防热底 , 在距离地面1米左右时 , 反推发动机点火 , 确保返回舱软着陆 , 最大程度确保航天员安全 。
返回舱安全着陆后 , 其标位系统开始工作 , 指示自己所在位置 , 以使搜索救援系统及时发现目标 , 提高了救援的可靠性和实效性 。
为什么选择在东风着陆场?
这也是首次在东风着陆场迎来太空返回的航天员 。
之所以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 是因为东风着陆场比四子王旗着陆场面积更大 , 在攻克了沙漠搜救技术后 , 东风着陆场具有地广人稀的优势 , 安全系数更高 。
本文图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摄影:董延荣、贾天格、王振、胡毅)
东风着陆场系统 , 已完成了三次全系统搜索回收综合演练 , 并开展了多次针对着陆区域复杂特殊地形的搜救、野外生存等训练 。
我国一般采用“空中搜救航天员 , 地面处置返回舱”的模式 , 这样可以实现“快速定位、快速到达、安全出舱” 。 返回舱抵达地面后 , 搜救系统第一时间确定位置并奔赴着陆点 。
本文图片
▲空中搜救回收分队到达预定区域
回来后还要被隔离吗?
刚落地时 , 航天医学专家会对航天员做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 , 结合航天员在轨期间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品开展 。
推荐阅读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