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东西问丨杨宇光:中国特色航天之路如何与世界互动?( 二 )



特色|东西问丨杨宇光:中国特色航天之路如何与世界互动?
文章图片

图为天和核心舱 。 图片来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中新社采访人员:从中国航天发展历程看 , 您认为中国特色航天之路“特”在何处?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所走的航天道路有何异同?
杨宇光: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 , 中国特色航天之路最核心的一点是始终根据综合国力和实际需求发展航天事业 。 中国每年的发射次数与国力相适应 , 选取的发展领域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 比如截至目前中国正式公布的火星探测计划只有天问一号任务和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 这符合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
中国航天65年来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就 , 在于中国始终实事求是地看待成功与失败 , 在于航天人吃苦耐劳、对事业的专注热爱和奉献精神 , 还在于坚持正确的发展路线 , 避免了资源浪费 。
从国际上看 , 一些航天大国技术先进、成果辉煌 , 但在组织安排上可用“缺乏主线、来回摇摆、走走停停、代价巨大”来形容 。 比如冷战时期主要大国“不计代价”推进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 , 在登月竞赛中为抢在竞争对手前面 , 保持高密度的月球探测器发射 , 尽管成果丰硕 , 但成本颇高 。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 尽管航天技术已取得辉煌成就 , 但毕竟起步晚基础薄 , 更加经不起“折腾” , 更应做好长远的规划 , 这样才能稳扎稳打 , 可持续发展 。
中国航天的特点还在于既自力更生又开放合作 。 中国人掌握航天事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 , 但也积极拥抱国际合作 。 过去中国在很多航天任务中同其他国家开展广泛合作 , 如今的中国空间站亦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

特色|东西问丨杨宇光:中国特色航天之路如何与世界互动?
文章图片

资料图:中国空间站“天宫”核心舱(工艺验证舱) 。 中新社采访人员 陈骥旻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从“嫦娥”探月、“北斗”指路到“天问”火星 , 中国航天很多重要探索任务的命名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 。 中国航天为何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杨宇光: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 , 中国人一直对太空充满无限遐想 , 这些古老神话和经典故事激发了中华民族无穷的航天想象力 , 推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探索浩瀚宇宙 。
中国航天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养分” , 其中一个显著体现便是重大航天工程的取名 。 历数这些航天命名 , “嫦娥”相当于中国的月亮女神 , 表达了中国人“奔月”决心;“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 , 探索真理征途漫漫;“复移小凳扶窗立 , 教识中天北斗星” , “北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神舟”则寄托了我们的飞天梦想 。 这些大国重器的名字充满诗意 , 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探索宇宙未知的浪漫融为一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