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固态硬盘缓外写入到底是个啥?
每当提及固态硬盘性能问题,总会出现以下一些名词,顺序读写、4K随机、缓外性能等等口径,其中争议颇大可能便是缓外性能了,更是鉴于不久前的西数SN550缓外性能一事,将原本较为深层硬核的SLC缓存技术,直接推到了风口浪尖 。那么SLC缓存技术到底是什么?所谓缓外缓内速度到底有何差异?缓外性能对于用户而言,又有多大的意义?
文章图片
今天,新一期的装机不求人,就一起聊聊固态硬盘的缓外写入 。
既然有缓外写入,自然便会有缓内写入 。想要理解缓内缓外,我们需要从固态硬盘内部结构和发展逻辑聊起 。所谓“缓”,指的便是固态硬盘内部的人为设计的高速缓存空间,也就是slc缓存区,至于为何要设置这一区域,实际上是一种性能和价格的妥协 。
我们知道固态硬盘的核心架构便是闪存颗粒,根据闪存颗粒内部单位电荷数组成的不同,分为SLC、MLC、TLC、QLC以及即将问世的PLC,因其内部分别排列有单颗,双颗,三颗,四颗乃至五颗电荷数,有所区分 。根据电磁学基本原理,颗粒内部电荷数越少,信号传输性能,抗干扰能力便越强,同时在制造成本上也越高,成反比 。
文章图片
闪存架构图
于是早期采用SLC颗粒的固态硬盘,基本卖到了天价,无法实现量产和普及;因而内置更多电荷数的MLC/TLC/QLC固态硬盘便成为了市场主流,可这个时候出现了新问题,随着电荷数增加,普及的提速,早期固态硬盘的写入性能却持续下降,相较于常规HDD的优势不复存在 。
文章图片
图源于互联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业界引入了SLC缓存技术,该技术是通过主控机制和固件,在闪存颗粒内部划分独立的空间,模拟SLC颗粒工作模式,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部发挥堪比SLC颗粒的写入性能,基于独立空间即OP空间消耗完毕前后的速度不同,便有了缓内写入,缓外写入 。
虽说当下主流固态硬盘基本都采用了SLC缓存技术,并存在缓内外性能较大的写入差异,但从实际体验和应用场景而言,缓外性能对于大多数用户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
其背后主要是源于缓外性能出现的场景和用户实际应用场景,不匹配不重合,或者更加直白一点,普通用户很难消耗完缓内空间,而进入缓外空间,迫使固态硬盘启动缓外性能 。
这一点上,我们需要从固态硬盘工作机制聊起,常规应用场景下,例如游戏、办公,甚至于严苛一些的内容创作,后期剪辑等存储模型下,更加考验固态硬盘在4K随机性能上的表现,这些存储模型的突出特点便是细碎,高频,随机性较大,比较考验主控调配,闪存的响应,在负载、顺序性能方面需求较小 。
推荐阅读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数据|数智安防时代 东芝硬盘助力智慧安防新赛道
- 硬件|Yukai推Amagami Ham Ham机器人:可模拟宠物咬指尖
- 硬件|闪极140W多口充电器发布:首发399元 支持PD3.1
- 硬件|又一28nm晶圆厂计划浮出水面 但困难重重
- OriginOS|当硬件驱动力逐渐放缓,手机还能更快吗?
- 硬件|日本要在十年内量产2nm?
- 硬件|一个时代落幕 佳能:1DX3将会是旗下最后一款旗舰单反
- 硬件|Intel 11代酷睿4核15瓦超迷你平台 仅有信用卡大小
- 硬件|上线两年用户破两亿,腾讯会议还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