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香港6月2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邱晨辉)这两天 , 香港航天学会会长雷健泉正忙着开设暑期航天兴趣班 。 近些年国家航天事业捷报频传 , 他所在的学会“蹭热度” , 吸引到了更多的会员 。
这就像是一个隐喻 , 即便有时没有刻意联系 , 但内地和香港之间在很多领域已经相互影响着 。 而航天领域 , 则更进一步 , 两地合作局面早已打开 , 正乘风破浪携手前行 。
6月23日 , 来自内地航天领域的“宇宙天团”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首场讲座 , 在开讲前的合影过程中 , 88岁满头银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 把站在左手边的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拉到自己身边 , 然后紧紧握住他的手 , 直至合影结束 。
这一刻 , 内地和香港科学家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 这也是两地科学家在航天领域并肩作战的最佳写照 。
10多年来 , 不管是“嫦娥奔月” , 还是“天问探火” , 中国航天重大工程中从不缺港人的身影 。
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 , 到“嫦娥五号”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 , 再到“天问一号”的“落火状态监视相机” ,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吴波 , 分别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在国字号项目中贡献“香港力量” 。
在中国航天的各个系统中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是最先与香港合作 , 也是合作项目最多的机构之一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副院长赵小津说 , 中国航天正不断刷新人类探索宇宙的纪录 , 这一系列巨大成就的取得 , 包含着香港同胞热情的支持与巨大的贡献 , 离不开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代表的、香港科学家的大力攻关与积极合作 。
他说 , 香港地区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智力禀赋 , 能够为中国航天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 比如 , 香港理工大学团队研发的装置 , 帮助嫦娥五号成功完成了月表采样返回任务 , 还为天问一号着陆火星提供了支持 。
“这些研制任务难度非常大 , 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要完成交付 , 各个环节不能出纰漏 。 ”赵小津说 。
【狮子山|当航天精神遇上狮子山精神!中国航天迸发“香港力量”】据他透露 , 香港团队曾凌晨5点就抵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兰州、长春 , 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进入实验室跟进试验进度 。 试验最紧张的时候 , 他们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
“香港科学家专业水平高 , 研究能力强 , 具有追逐梦想、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全力以赴的敬业作风 , 令人钦佩 。 ”赵小津说 。
在中国航天 , 有一种精神叫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 , 特别能战斗 , 特别能攻关 , 特别能奉献 。 而在香港 , 有一种狮子山精神 , 这是一种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精神 。 两种精神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中 , 彼此交融合二为一 , 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
吴波说 , 当时协助分析火星地貌 , 选天问一号着陆地点时 , “压力无处不在” , 但令人欣慰的是 , 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全力以赴 , 大家都有一种荣誉感 , 使命感 。
2020年12月17日 , 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 获取月球样品1731克 。 容启亮透露 , 在封装月壤的装置上 , 有一个小小的香港理工大学的标志 , “它不仅代表我们研发团队 , 也代表了中国航天中的‘香港力量’” 。
在嫦娥五号任务中 , 和容启亮并肩作战的香港理工团队共有20多人 , 负责设计、生产等不同环节 , 其中绝大部分是港人 。
“香港青年的眼光一定要打开 , 多看看外面 。 ”容启亮说 。 他希望香港的青年科研人才 , 可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 , 做真正对人类有建设性的研究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如今的香港理工大学 , 有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参与到祖国航天事业中 , 前不久该校还成立了深空探测研究中心 , 将汇集多领域专家尤其是年轻人加强研发 。
这次赴港交流的团队中 , 还有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5名优秀青年代表 , 他们或与香港高校开展过合作 , 或有赴港学习的经历 。
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国际业务部的王海啸 , 曾在香港科技大学求学 。 在香港的几年时间里 , 除了专业知识 , 他最大的收获是透过香港看到了世界 , 不断培养了更具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 。
2012年 , 王海啸从香港完成学业后 , 回到北京加入五院 , 并作为地面系统设计师 , 参与了我国第一个出口的遥感卫星 。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 , 他深深体会到作为中国航天一员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
2013年 , 香港理工大学与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成立了力学与空间环境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 。 王海啸感慨道 , “中国有句古语:志合者 , 不以山海为远 。 我们非常愿意与香港同胞一起 , 在中国人探索浩渺宇宙的征程中并肩携手 。 ”
当天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年轻的设计师董捷介绍了五院与香港理工大学的未来展望 , 其中就有令人期待的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任务 。
嫦娥七号任务的探测目标聚焦月球南极 , 而月球南极具有极端光照条件与地形地貌特征 。 在前期论证期间 , 吴波教授团队参与完成了月球南极相关区域年累计光照率、典型位置的光照连续性、典型位置周围坡度分布 , 为着陆区初步选择提供了参考数据 。
和香港团队长期接触下来 , 董捷也有自己的一些感受 。 他说:“我们也接触了大量年轻的香港本地优秀学生 , 他们满怀激情 , 热爱科研 , 全力投入 , 为国家重大工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
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对此也颇有感触 , 他说自己不常来港 , 但每一次都感受到香港同行的专业和敬业 。
“香港同行遇到问题不去躲避 , 而是去努力解决困难 。 ”胡浩说 , 中国航天与香港理工大学有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时 , 感受到港方在科学研究方面很有特长和能力 , 体现了很多精神 , 恰恰是探月工程需要借鉴和推广的 。
赵小津说 , 接下来 , 我国将进一步开展空间站、嫦娥六号、七号等任务 , 启动后续载人登月、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火星取样返回任务等航天重大工程 。
“这些将为香港的科学家 , 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 。 ”赵小津说 , “我相信在后续的航天工程任务中将会看到更多的‘香港方案’ , 体现更多的‘香港智慧’ , 贡献更多的‘香港力量’!”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OriginOS|当硬件驱动力逐渐放缓,手机还能更快吗?
- 娱乐性|新华全媒+|探秘冬奥会“黑科技”:当冰壶遇上人工智能
- 中国|超燃!100秒回顾中国航天2021精彩瞬间
- |彰显交通特色 突出担当作为——南安市交通运输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见行见效
- 刘思远|从1到100 这座“塔”不断创造中国航天奇迹
- 项目|航天长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ECMO系统研发”原理样机联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