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道|发货到签收仅8小时,天舟二号这样送“快递”

5月29日 ,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 。 8小时后 , 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 , “快递包裹”顺利抵达目的地 。 作为货运飞船的天舟二号此次挑起“太空快递员”的重任 , 主要任务是为空间站提供补给 , 给航天员日后在太空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保障 。
遥遥天河 , 天舟二号如何将太空“包裹”安全送达?
远不止带货这么简单
根据计划 , 中国将于今年6月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 3名航天员届时将乘坐飞船前往天和核心舱 , 并在那工作、生活3个月 。 为了满足航天员日常生活所需 , 天舟二号提前出发 , 满载着货物奔向天和核心舱 。
天舟二号的神秘“包裹”里装了啥?首先是食物补给 , 太空餐桌上的美食“花样”不少 , 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特色菜肴供应充足 。 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必备的舱外航天服 , 天舟二号也贴心送到 。 这些舱外航天服重量达100多公斤 , 共有6层 , 具有防辐射、防高低温、压力调整等作用 , 还具备生命保障系统 。
“包裹”里的货物 , 远不止航天员日常所需物品 , 天舟二号的使命也不仅限于此 。
“空间站在地球低轨道运行 , 会受到残存大气阻力的影响而逐渐降低轨道高度 。 所以 , 在空间站轨道降低到一定高度时 , 就必须提升它的轨道高度 , 这就需要加注燃料 。 此次天舟二号携带了3吨推进剂 , 它们将在空间站的轨道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说 。
此外 , 空间站建成后 , 平台设施的搭建安装等所需材料都要基于货运飞船的运输 。 “货物卸载后 , 货运飞船也可以用作空间站的附加活动室 ,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 有的国家航天员甚至在里面休息 。 ”庞之浩说 , 可见在今后 , 货运飞船的用途将会越来越广 。
载荷比世界第一
5月末发射货运飞船 , 6月份发射载人飞船 , 两次发射时间间隔非常之近 , 为什么货物和航天员要分开运送?两次发射任务合二为一 , 岂不是更加方便且节约成本吗?
“实践证明 , 这种人货分开的运输方式 , 既能增加货物的运载量 , 又能降低成本 , 还很安全 。 ”庞之浩说 。
早在上世纪70年代 , 苏联就开始建造空间站 。 但是 , 当空间站建成运行后 , 空间站的燃料及航天员的能量补给严重不足 , 苏联便尝试使用人货混装的载人飞船解决此问题 。 但这种载人飞船每次只能为空间站运送几百千克的货物 , 效率非常低下 , 成本也极高 。 无奈之下 , 航天专家尝试将“联盟号”载人飞船改造成“进步一号”货运飞船 , 直接向空间站运送货物 , 效果反而出人意料地好 。
从此 , 不少国家积极发展货运飞船 , 也正因为这些“专职”的货运飞船 , 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航天的需求被大大满足 , 人类在太空驻留的时间才得以不断刷新 。
这次天舟二号严格控制平台自身重量 , 最大程度提高货物运输能力——发射重量13.5吨 , 运货能力则达到6.9吨 , 超过了飞船自重 。 “要知道 , 每次我国发射‘神舟’载人飞船满载3人时 , 只能携带约300千克货物 。 ”庞之浩说 。 而此次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以最小的结构重量达到最大的装货能力 , 载荷比达到了51% , 这项重要指标位居世界第一 。
8小时就可安全运抵
【低轨道|发货到签收仅8小时,天舟二号这样送“快递”】从地面“发货”到太空顺利“签收” , 仅耗时约8小时 , 天舟二号凭借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完成了这一壮举 。
采用标准模式交会对接 , 从货运飞船进入轨道 , 再到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 , 整个过程大概需要绕地球飞行30多圈 , 运行两天多的时间 。 而采用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只需要绕地球运行4圈 , 大大减少了耗时 。 如此一来 , 载人飞船的快速救援、空间站的应急维修、资源的供给调动都会更加灵活、及时 。 掌握这项技术的目前只有俄罗斯和中国 。
为了实现快速交会对接 , 研制团队突破了诸多技术 。 原本 , 航天器远距离导引段需要地面干预 , 如今这项工作完全交由航天器的星上计算机自主运行 。
发射和对接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震动和撞击 , 这将给运输物资中的精密仪器带来不小伤害 。 如何保护这些娇贵的精密仪器 , 让他们顺利完成太空任务?这就需要采用“软包装”来实现精密仪器的装载、运送 。
为此 , 研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可控阻尼的控制思路 。 “这种包装与传统的硬连接不同 , 它包裹在泡沫或气囊袋里面 , 再一起固定在货架上 , 能为装载对象提供一个柔软、高阻尼的分布式系统支撑 , 从而起到良好的隔离减震效果 。 ”庞之浩表示 。
据了解 , 我国将于今年9月、10月分别实施天舟三号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任务 。 飞行乘组也将由3名航天员组成 , 在轨驻留6个月 。 届时 , 提前出发的天舟三号会做好保障工作 , 迎接航天员的到来 。
文/季天宇 张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