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 , 字节跳动宣布正在把自己的推荐算法、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 , 通过“火山引擎” , 开放给企业客户 。 这是继推出企业协同工具飞书后 , 字节跳动在企业服务领域的又一次加码 。已联手金融、零售、汽车等企业 6月10日 , 火山引擎首次召开品牌发布 。 会上 , 火山引擎宣布推出了火种计划 , 具体包括两项核心内容:一方面 , 向小微企业限时免费开放多款智能应用及数据产品 , 首批名额一千家;另一方面 , 联合金融、零售、汽车、文旅等行业领军企业 , 探索复杂场景下智能增长技术的落地实践 , 共创解决方案 , 促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
文章图片
字节跳动副总裁 , 算法与数据技术负责人杨震原 。
据字节跳动副总裁 , 算法与数据技术负责人杨震原介绍 , 火山引擎最早可以追溯至2017年 , 一个字节跳动合作的手机厂商找来 , 希望能够帮助其做下应用商店的推荐算法 。 内部几经商讨 , 后来逐渐给应用商店做智能推荐 , 在首页上推荐App , 同时在搜索上进行优化 。
通过一家手机厂商的验证 , 火山引擎将技术延续至更多的手机厂商 , 2019年尝试更多包括数据分析在内的新产品 , 2020年正式启动ToB业务 , 确定了火山引擎作为品牌 , 并将更多技术能力作为产品规划放置进去 。
运行一年后 , 火山引擎已建立起统一基础服务、技术中台、智能应用和行业解决方案四层架构 , 包含60多款单品 , 包括增长分析、A/B测试、智能推荐等 。
杨震原在会上表示 , 中国企业正在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 字节跳动基于数据驱动理念所沉淀的技术工具和架构 ,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抓住技术红利 。 此外 , 开放技术也能提升科技公司的创新力 。
火山引擎总经理谭待认为 , 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 , 企业需要的是以数字化技术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 从而获得持续的增长 。
发布会上一组数据显示 , 使用火山引擎提供的推荐算法后 , 某电商客户的人均点击率提高48.3% , 人均GMV更是提高了100%以上 , 多家手机厂商客户的应用商店、浏览器、负一屏等场景的点击率也有大幅增长 。
抖音同款的特效玩法也通过火山引擎开放给了企业 。 以AR试妆为例 , 以往消费者买口红要到柜台试色号 , 才知道是否合适 , 但使用火山引擎提供的AR视觉特效技术 , 消费者在手机上就能体验商品 , 这项技术为一家美妆交易类客户提升了12.6%的购买转化率 。
据悉 , 火山引擎“智能增长技术”已服务了众多客户 , 包括苏宁、京东、vivo、建设银行、银河证券、吉利、B站、华润等知名企业 。 目前 , 字节内部对于火山引擎的To B业务并没有强制性的营收压力 , 谭待称 , “这个阶段最重视是说我们的方案是不是能给客户实际起到作用发挥价值” 。
火山引擎负责人表示 , 火山引擎的产品和服务是完全开放的 , 目前已有多家腾讯系公司使用火山引擎的相关产品 。
未来与BAT“战事” 加剧
南都采访人员注意到 , 随着火山引擎细节的发布 , 字节跳动的B端生意逐渐显露在大众面前 , 不过对比BAT , 字节跳动入局不算早 。
2018年以来 , 随着C端用户增速的逐渐放缓 , 腾讯、阿里、百度纷纷向ToB市场进发 , 在云服务、大数据、AI等方面进行探索 , 希望通过自身对数字原生的理解和技术服务 , 帮助中国企业完成数字化升级的同时 , 寻找新的增长极 。
2020年新冠疫情出现 , 社会经济形势倒逼着企业们开始一边节能省流、一边转战线上 , 主动拥抱数字化升级 , 企业技术服务受到空前追捧 , 字节跳动作为国内顶级互联网大厂 , 也不会错过布局ToB , 相继推出飞书、火山引擎等产品 。
市场人士猜测2021年 , 字节跳动或将要开始向着企业服务赛道狠狠发力 , 准备圈地建城 。 据IT桔子数据 , 今年以来 , 字节跳动已投资并购9家企业服务类公司 。
目前 , 火山引擎正在切入新零售、汽车、金融、文旅、泛互联网等垂直行业 , 未来与BAT在企业服务市场的战事或更加激烈 。
【引擎|字节跳动开放推荐算法等技术,美妆企业可用抖音同款AR特效】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叶露
推荐阅读
- bleu|字节跳动火山翻译上新 38 个稀有语种,翻译能力再升级
- Baidu|百度抢跑元宇宙 却默认“输给”字节?
- 科研机构|人工智能点燃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字节跳动|抖音上线学习频道,为知识内容增加一级入口
- 画质|海思越影新一代AI ISP图像处理引擎技术硬核
- 字节跳动|抖音正测试“通讯录”功能:神似朋友圈
- 网络应用|隐私搜索引擎DuckDuckGo在2021年迎来46%增长
- 网络|5G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 Qihoo|360推出全新“无追”搜索引擎 号称简洁干净不追踪用户隐私
- 产品|字节入局音乐流媒体,“算法推荐”会带来新“鲶鱼效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