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采访人员 张璐)采访人员从北京市科委获悉 , 长安链重大成果发布会今天(6月10日)举行 , 发布了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和“长安链·协作网络”等重大成果 , 推出食品安全、物资采购、医疗健康、5G信息通信等应用场景 。
【技术|长安链发布全球首款自主可控96核区块链芯片】突破大规模区块链网络交易性能瓶颈
2021年1月27日 , 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发布 。 “长安链”是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 , 具有全自主、高性能、强隐私、广协作的特性 。
发布会上 , 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发布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和“长安链·协作网络”等重大成果 。 本次发布的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基于RISC-V开放指令集定制设计专用处理器内核 , 保障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 超高性能区块链专用加速板卡可将区块链数字签名、验签速度提升20倍 , 区块链转账类智能合约处理速度提升50倍 , 为突破大规模区块链网络交易性能瓶颈提供硬科技支撑 。
“20倍和50倍是技术指标 。 数字签名、验签可以理解为加密解密 , 区块链保证安全的技术是非对称加密技术 , 区块链在运行的时候要进行大量的加密解密 , 有非常复杂的运算 , 所以 传统区块链很大的瓶颈就是慢 , 此次芯片的一个功能就是对速度进行提升 。 ”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任常锐说 。
据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黄普介绍 , 区块链智能合约是把过程写成程序后自动化 , 比如按一个按钮 , 可以把所有文件都盖章 , 让数据多跑路 。 智能合约处理速度提升50倍 , 代表目前已经具备的能力 , 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处理最高峰值 。 同时 , 芯片有强数据隐私保护能力 , 可以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
长安链可应用于食品安全、医疗等领域
长安链生态联盟在原有27家成员的基础上 , 新增23家大型企业成员 。 今天 , 联盟成员代表发布了长安链重点应用场景 。
长安链有什么样的应用场景?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军介绍 , 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安全可信、可追溯等特点 , 是确保消费者舌尖安全的科技利器 。 集团依托“长安链”面向食品行业打造“食品安全链” , 聚焦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全产业链追溯管理、跨境食品贸易、产供销供应链协同等场景的融合应用 , 为保障食品安全构建可信数据链路 。 比如在食品全产业链追溯管理上 , 可以对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全流程数据上链 , 实现正向可追、逆向可溯、各点可查 。
据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 基于长安链打造的“小通医链”可以广泛链接全国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医药器械服务商、政府主管单位和金融保险机构 , 实现医疗健康全生态可信数据互联 。
“所有医疗机构的数据上链后将进行可信共享 。 ”该负责人称 , 过去医疗服务中出于隐私保护等原因 , 各医院信息不同享 , 患者来到B医院后看不到A医院的就诊记录 。 通过区块链 , 不仅可以实现电子病历打通 , 还能实现医药器械追溯 , 保证老百姓用的是真药 。 通过区块链“可用不可见”的技术 , 可以将医院中大量数据脱密后安全分享给大学、科研机构 , 做医疗科技的探索 , 充分把老百姓看病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反哺科技 , 提升医疗水平 。
区块链先进算力平台启动建设
随着长安链生态联盟的壮大和应用场景的落地 , 跨行业、跨区域的区块链网络已初具雏形 。 “长安链·协作网络”在发布会上正式启动 。 长安链协作网络将打破行业边界、跨越地域限制 , 链接连通各行各业的区块链应用 , 是一张能保障数据和价值安全高效流通 , 促进数据、业务和价值协同的信息高速公路网 。
为支撑“长安链·协作网络”运行 , 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已启动建设全球性能领先的区块链先进算力平台 。 平台拥有超过20万个区块链计算单元 。 区块链算力平台建成后可支撑超过100万个节点、每秒处理交易峰值突破100万笔的超大规模区块链网络运行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AirPods|苹果谈论AirPods 3:最大榨取蓝牙技术,希望获得“更多带宽”
- 人物|印度人接管硅谷的背后:技术军团整体作战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