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致敬劳动者: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李钢
图/受访者提供
“专业、敬业、奉献、有朝气 。 ”张玉亮用这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所在的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下称“加速器”)这个团队 。
“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自2000年提出建议 , 至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 , 历时近20年 。 建设过程中 , 需要攻坚无数的难题 。 2020年2月 , 在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后 , 仅用一半年的时间 , 散裂中子源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00千瓦设计指标 , 比原计划三年时间提前一半 。
这一切成绩的背后 , 离不开一支专业、优秀的科研团队 。 近日 , 加速器团队因其出色完成加速器设计、建造和调试工作 , 并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等突出表现 , 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
提前一年半 实现100千瓦设计指标
散裂中子源通过加速器打靶产生中子束流 , 中子束流经慢化 , 用来开展中子散射实验 。 中子散射是开展物质微观结构研究的利器 。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发展中国家第一台、世界上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 , 强流质子加速器是其最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 其中 , 打靶束流功率是衡量散裂中子源性能的重要指标 。
2020年2月 , 中国散裂中子源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 提前完成原计划三年、国外同类装置普遍需要五至六年时间实现的打靶束流功率设计指标——100千瓦 。
加速器副主任张玉亮告诉采访人员 , 达标的攻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 , 整个团队从2019年开始就为达到设计指标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 “准备在2020年大干一场” 。
但是 ,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 , 为达标工作带来不少的困难 。
繁多的技术挑战、人员一时间无法回归、防疫要求等诸多困难都摆在这个年轻的团队面前 。
那时候 , 在岗人员基本上保持着7*24小时两班倒的工作状态 。 人手不够 , 很多人上完夜班接着上白班 。
“我们团队中的很多年轻人 , 真的是为了这项国家的事业 , 靠自己的奉献精神坚持下来 。 ”张玉亮说 。

项目|致敬劳动者: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
文章图片

加速器团队工作状态
年轻团队伴随着工程建设成长
在职员工120余人 , 平均年龄35岁左右 , 这是国内最年轻的加速器团队 。
在加速器主任王生看来 , 这也是一支专业优秀、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队伍 。
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设之初 , 大批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加入加速器团队 , 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 , 这些年轻人也在不断地成长 , 很多人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 , 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
“这样的大科学装置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来完成 , 而是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 散裂中子源的很多设备都是自研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 , 项目的建设过程也是一个研发的过程 , 要解决各种难题 , 很多设备都是国内第一次研制 。 ”王生说到 。
这又是一个特别有牺牲和奉献精神的团队 。 为了保证项目按时验收 , 2018年春节期间 , 为了束流调试 , 团队很多成员都牺牲休假、探亲的机会 , 除夕和大年初一都在工作岗位上度过 。
“平时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是常态 。 装置是24小时开放运行 , 为保障用户机时 , 出现故障时维护人员要随叫随到 , 凌晨两三点钟赶到现场解决突发的故障也是常有的事 。 ”王生说 。
他回忆道 , 在束流功率提升的过程中 , 功率每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 都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 在80千瓦功率调试时 , 经过几次长时间的调试 , 束流损失控制一直无法满足要求 , 而这是满足运行要求的关键 。
团队集思广益 , 不断摸索总结经验 , 最后创造性地在反相关涂抹注入设计的框架下 , 成功实现相关涂抹注入 , 成功突破了80千瓦的功率值 , 为最终实现100千瓦设计指标提供保证 。
新任务:承担南方光源项目
加速器团队目前正在进行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的预研工作 , 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BNCT)的强流质子加速器 。
此外 , 团队还承担南方先进光源加速器的设计和预研任务 , 完成第四代先进光源加速器的概念设计 , 并开展关键技术的预研工作 , 为南方光源早日开工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
【项目|致敬劳动者: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加速器技术部】编辑:空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