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稻济世 万家粮足


人民日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稻济世 万家粮足
文章图片
图1/1
袁隆平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陆波岸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一稻济世 万家粮足
本报采访人员 杜若原 孙 超
5月22日13时07分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 , 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 , 享年91岁 。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 , 人们特地摘来青翠的禾苗 , 放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前的空地上 , 寄托无尽的哀思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医生护士 , 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 今年4月初 , 91岁的袁隆平院士转入湘雅医院治疗 。 医护人员介绍 , 即使是住院了 , 袁隆平院士还在时时刻刻关心试验田里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 “问我们天气怎么样 , 外面气温多少度” 。
“人就像种子 , 要做一粒好种子” , 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 他也用一生 , 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 。 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 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他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 , 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 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 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 20多年来 , 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 , 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 2020年 , 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
【人民日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稻济世 万家粮足】袁隆平院士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 ,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 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 ,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 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誉满全球的大师 , 一直以来坚持亲自带博士 , 坚持定期组织课题组研讨和会议 , 坚持亲自给研究员、普通学生等讲解最新的前沿科技 。 直到今年年初 , 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 如今 , 在他的身后 , 几代年轻的科学家 , 已经逐渐担当起振兴中国种业的重担 。
在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很多新来的研究生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都是在稻田 。 “袁老师经常说 ,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 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 , 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 ”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师李建武说 , “下田 , 是他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 , 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 。 ”
2009年春 , 本科即将毕业的李建武正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实习 , 恰好赶上袁隆平院士来查看稻田 。 在田间 , 一块长势出众的稻田吸引了袁隆平院士的注意 , 他立即问身边人这块田是谁种的 , 大家便把李建武推了出来 。 正是因为“下田”的本领高强 , 本科毕业的李建武从很多博士、硕士中脱颖而出 , 被破格招录为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 。 “这永远激励着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 ”李建武说 。
“您去往了星辰 , 化作那颗编号8117的‘袁隆平星’ 。 我们将继承您的遗志 , 完成您未竟的事业!夜空中最亮的星 , 将指引我们前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杂交水稻》杂志副主编胡忠孝说 , 自己出生于湖南郴州莽山山区的农村 , 是袁隆平院士的精神激励着他选择了农学 ,激励着他一直向着杂交水稻的前沿探索 。 “袁老师有一个著名的禾下乘凉梦 , 那是我父辈的梦想 , 也是我的梦想 。 ”胡忠孝说 , “中国的农民养活着14亿人口 , 我们有责任为农民多做点事 , 做袁老梦想的践行者 。 ”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发文明志:全体干部职工将化悲痛为力量 , 继承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 , 继续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拼搏 , 开拓前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