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天空间断放晴了一阵子的长沙,又下起了细雨 。我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 。享年 91 岁 。
就在不久前,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 。他与他的团队人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 3000 斤攻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
今天,老先生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人物|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文章图片

袁隆平先生,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在科学大道上,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最终达到其科研领域光辉顶点的人 。
跨过育种“禁区”
他的论文“孕育”了杂交水稻
开启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序幕的,是袁隆平先生于 1966 年 2 月 28 日,在《科学通报》中文版第 17 卷第 4 期发表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这篇跨越了世界水稻育种研究“禁区”的论文,奠定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与产业迅猛发展的基础,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
文中说:“水稻具杂种优势,尤以籼粳杂种更为突出 。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人物|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文章图片

在当时,根据遗传学经典理论及国际普遍观点,水稻是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并无杂种优势 。
袁隆平先生论文的结论,让人颇为震惊 。但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自己在田间的实际研究探索,他坚持认为:经多代自交提纯的水稻品种,应该能产生杂种优势 。他甚至大胆预测,通过进一步选育,有望找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并将给水稻带来大幅增产 。
就这样一个“叛逆”的结论,直到今日,世界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都仍充分印证了它的正确性 。
也是因为这篇论文,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开始迅猛发展 。受论文启发,杂交水稻研究逐步在世界兴起:
1977 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杂交水稻研究项目;上世纪 90 年代初,项目扩展到南亚、东南亚诸国 ;1991 年,国际水稻所在菲律宾育成并释放了首个国外的商业化杂交水稻品种……
这一成果,也为其他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作出了杰出贡献 。“因这篇论文,大家都开始重视雄性不孕性及杂种优势利用,对促进作物增产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说 。他回忆,在袁隆平先生指导下,湖南油菜作物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走在了全国前列,湖南也因此成为了该领域内最先实现油菜杂交三系配套的省份 。
“袁先生的这篇论文,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指明了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战略方向 。他的前瞻性研究与思考,对后来全国杂交水稻育种和发展的协作攻关,具永恒的指导性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说 。
“袁隆平院士开启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序幕 。”《科学通报》编审彭斌评价 。
因为他
中国最早在生产上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
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科学家们给了科技日报采访人员很多答案 。
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带头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老先生爱徒的邓启云说,老先生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 。他带领团队首次发现了“野败”,思考并提出了“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创制出不育系”的思路,并原创性的利用其获得了第一个三系不育系 。并且直到今天,他的“野败”都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 。
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眼中,袁隆平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和战略家 。他同时称,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不是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 。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便是袁先生 。

人物|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文章图片

袁隆平先生发明了“三系杂交育种” 。说起三系法育种,扬州大学教授潘学彪表示,老先生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宣告,他质疑当时业界权威关于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认知,他大胆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了“调”: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老先生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也让人望尘莫及。1971 年找到雄性不育系 ,1973 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 ”,1976 年我国实现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应用……前后不到六年时间,成为了国际上都尤为震惊的杂交水稻育种“中国速度” 。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称,受历史环境因素影响,我国当时与国际科技界基本处于“零交流” 。即便如此之困境,袁先生依然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 。同时他认为,“杂交水稻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的转型升级,都与袁隆平先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比如,三系杂交育种之后的两系法杂交育种、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耐盐碱水稻育种研究与推广……他都是领头的“操盘手” 。

人物|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文章图片

从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到科学家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这些并非易事 。袁隆平先生率领团队经过 8 年“折腾”,才一一攻克 。
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
比如,袁隆平团队研发的 Y58S 系列杂交水稻品种,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 1000 万亩,成为当时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系。Y 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 2.5 亿亩以上 。
又比如,袁隆平先生在 1999 年联合发起设立的隆平高科,现已成为了具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种业公司,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种业十强 。
魂系水稻
“90 后”稻神从来管不住他迈向稻田的腿
“袁隆平院士是 ‘90 后’了,但他从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 。杂交水稻浸入了他的血液,是他的命根、他的魂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耀松说 。
与他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玉林 。老先生离开后,他脑子里反复出现的都是老先生的那句话 。那是他为老先生看守水稻试验田时,不少个日子里的上午 9 时 30 分左右,老先生在办公室打给他的电话:“小彭啊,你看田里是不是……”
但凡这种时候,他都知道自己“犯事儿”了,自己照看的水稻试验田,一定被火眼金睛的老先生看出了毛病 。
“90 后”老先生,身体大不如从前,但依然管不住他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 。“没有谁,比他对杂交水稻更执着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院士办主任辛业芸说 。
为了方便行动越来越不便利的老先生科研,湖南省农科院在先生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 。自有了这块“自留地”后,老先生就得了“心病”——只要在长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几遍 。

人物|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文章图片

火炉城市长沙,夏季太阳毒辣,酷热难耐 。可不管多炎热,老先生起床后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 。每天的第二次“问诊”,是大家都只愿躲空调房里的“烈焰”中午 。第三次、四次下田,则在晚饭前和晚饭后 。
自 1996 年中国实施超级稻项目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从每公顷 9.0 吨,在老先生所制定的一个个严格目标下,不断朝着更高质、更高产的目标前进 。
“不过,这离每公顷 22.5 吨的产量目标还有距离 。所以,即便他知道身体真的‘力不从心’,但仍不会放弃为理想产量目标奋斗 。后来,因身体原因,先生不能再频繁奔走全国各地 。但哪天不让他看一眼田,他心里就落空了 。以这块田为例,其实他站在自家窗户旁就能看到,可他依然坚持每天下楼去田里 。”杨耀松说 。
管不住自己腿的老先生,最后成为了一副杂交水稻种植的“活地图” 。他能精准的报出某个经纬度的地点,适宜种什么水稻品种 。即便最近几年,老先生可能忘记了很多人,很多事,却从来不会忘记他心中那份杂交水稻种植的“地图” 。

人物|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文章图片

“恩师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精神——‘袁隆平精神’:激情生活,热爱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潜心研究,甘耐寂寞;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挑战自我,永不满足;团结协作,不患得失;淡泊名利,和谐发展;乐观豁达,健康向上 。我想,这是我从先生身上获得的、受益终身的力量 。”邓启云饱含着对老先生的依依不舍,如此总结 。
【人物|这一生,袁隆平先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文中图片由湖南省农科院提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