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科技之光”照亮小康之路

最动人的科技之光 , 是能够照亮民生的那一束 。
从传统农业大省到科技创新策源地 , 从“关键变量”到“最大增量” , 作为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于一身的安徽 , 在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同时 , 不断用“科技之光”照亮小康之路 , 把一项项科技新突破 , 变成了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幸福……
“大智慧”鼓足小康底气
“滴……滴……”清晨 , 在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监控室里 , 电脑仍在发出规律的蜂鸣声 , 这是遍布合肥路面、桥梁、地下管网的8万多套传感设备实时监测的“城市心跳” 。
这一“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每天实时采集500多亿条数据 , 用来预警城市燃气、供水、路面、桥梁等各类突发险情 。 较运行前 , 合肥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了60% , 风险排查效率提高了70% 。
而科大讯飞研发的“城市超脑”同时也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运转 。 疫情期间 , “城市超脑”助力交警在10多万辆车辆中快速锁定“目标车辆” 。 这些源头核心技术来自安徽本土的科创成果 , 一面“顶天”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 一面“立地” , 以解决民生所需为出发点 , 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 。
2020年 , 安徽全省8559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超过1.3万亿元 ,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拉动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基石” 。 同时 , 科创成果又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 , 为百姓创造出人人共享的发展成果 。
长期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安徽创新馆馆长陈林表示 , 科技创新能力正是安徽近年来活力增长的源头 , 也是安徽以“大智慧”锚定发展的体现 。 有了经济主战场的稳健增长 , 安徽奔小康的步态更显信心和底气 。
“接地气”擦亮小康成色
走进江淮大地 , 科技创新带来的高品质生活每一天都刷新着人们的想象 。
在六安市舒城县山七镇中心小学里 , 借助人手一部平板电脑 , 具有点读与标注、投屏讲解、个性化作业等丰富功能的“智慧课堂”已陪伴孩子们近一年的时间 。
在合肥市 , 我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试点落户海恒社区 , 首批10辆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已于今年年初向该区域内40万居民启动载客路测服务 , 居民只需下载指定App , 就可以像呼叫网约车一样呼叫无人驾驶汽车 。
在大别山区 , 5G网络已在大山中“织成” , 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山货网红” , 金寨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电商年交易额已超过30亿元……
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安徽百姓在为这些科技成果骄傲的同时 , 也在为更加便宜而高清的液晶电视、手机预约即可上门的智慧医疗、实时检测农残的智慧菜市而欣喜 。
安徽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 在安徽 , 新科技应用从未忘记“接地气” , 为社会大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 。
“新动能”注入小康未来
【长丰|“科技之光”照亮小康之路】在“中国长丰草莓小镇” , “新农人”田峰眼看着种了上百年草莓的长丰县不仅“长”出了智能温室、悬挂式无土栽培 , 还“变”出了一层层草莓苗自动灌溉施肥的“瀑布”和自动开窗、灌溉、测温的智能大棚……“是先进科技打造了长丰草莓的高品质 。 ”他说 。
在合肥 , 市委市政府12名相关负责同志在2020年全部有了“链长”的新职务 , 他们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12个重点科创产业链 , 分头负责解决企业困难 , 为企业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
为了让研发和转化间形成良性循环互动 , 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更紧密地“缠绕” , 让更多技术、资金、人才都向安徽加速聚集 , 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人才+成果+金融+基地”模式 , 吸引了近千科技团队在皖创办公司 , 转化先进科技成果 。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一系列新政策支持下 , 安徽还围绕优势领域产业创新需求 , 建立了近300家企业院士工作站 。
科技创新的力量使安徽奔向小康的脚步更加扎实有力 。 2021年第一季度 , 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达9529亿元 , 同比增长18.7% 。 这个传统农业大省一连串“逆袭”的背后 , 正是科技创新力量的厚积薄发 。
作者:■李亚彪朱青马姝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