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借助科技力量实现“碳中和”

自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来 , “碳中和”很快成为热议话题 。 在“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选择”香山科学会议、中英工程技术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上 , 不少科技界人士对碳中和的科技路线进行了深入探讨 。
地球是一个整体 , 要实现“碳中和”目标 , 国际合作必不可少 。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 , 实现脱碳减排、推动绿色发展 , 已成为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 。 “碳达峰、碳中和将引发以去碳化为标志的科技革命 , 催生基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 , 推动孕育一系列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 , 为国际科技界和全球科学家提供广阔的合作创新空间 。 ”
【低碳发展|借助科技力量实现“碳中和”】“中英两国在能源、脱碳研究与创新方面的合作历史悠久且富有成效 , 希望能够建立一种与当今中英两国政府碳中和、净零排放长远目标相匹配的工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 。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吉姆·麦克唐纳爵士表示 , 未来英方将与中国一道 , 对包括氢能、电网技术等在内的新兴技术领域 , 开展一系列后续合作 , 开发新的知识共享机制 , 促进系统思维为两国的脱碳目标服务 。
“工程科技在脱碳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国工程院将与英方在脱碳领域积极交流 。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表示 , 希望以中英脱碳合作为契机 , 促进各国工程界携手应对气候挑战 。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科技界专家还认为 , 要发挥好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重要支撑作用 。
“根据巴黎协定 , 全球要在2065年至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表示 , 碳中和目标将倒逼我国的能源及产业技术革命 。
“我们要力争实现公平、公正的能源转型 , 让能源安全保障与低碳转型并行不悖 。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表示 , 碳达峰、碳中和双目标将带动一系列技术进步 , 还将带来新投资、新产业、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和新的发展方式 。
“过去10年 , 我国光伏上网电价下降了69% , 陆上风电上网电价下降了43% , 接近‘平价上网’水平 ,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具备了经济性基础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一波表示 , “双碳”目标下 , 风电和光伏是实现能源减碳的主要技术 , 在工业减碳和生态碳汇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
实现碳中和目标 , 不仅能源和交通领域潜力巨大 , 房屋同样可以实现零碳运行 。
“300亿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和50亿平方米的办公建筑实现‘光储直柔’ , 就可消纳未来70%的光电 , 促进电力系统零碳化 。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介绍 , 建筑领域要发展“光储直柔”配电系统:“光”就是在建筑表面安装光伏设备 , 实现光能发电;“储”是在建筑中采用分布式蓄电 , 通过智能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连接;“直”是建筑内部直流配电;“柔”是通过上述措施实现建筑柔性用电 。
“科技创新是支撑我国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基础和关键 。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中民认为 , 实现碳中和 , 不仅要突破各领域众多关键技术 , 更要破除各能源种类及各能源相关行业之间的壁垒 , 跨领域突破多能融合互补及支撑能源相关重点行业工业流程再造的关键瓶颈及核心技术 。
实现碳中和目标 , 需突破哪些技术瓶颈?
能源领域 , 绿色低碳发展要突破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 , 支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 工业领域 , 要发展原料、燃料替代和工艺革新技术 , 推动钢铁、水泥等高碳产业生产流程零碳再造 。 交通领域 , 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 , 形成公路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 建筑领域 , 要发展“光储直柔”配电系统相关技术 , 助力实现用能电气化 。 要发展碳汇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负排放技术 , 着眼长远 , 还应发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 要加强产业技术集成耦合创新 , 注重颠覆性技术创新 。
王志刚透露 , 中国科技部正在加快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 技术路线图 , 全面推进研发攻关、平台建设、成果示范和国际科技合作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 佘惠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