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 , 今年是中国航天大年 , 载人航天、重型火箭研制、火星探测进展等备受瞩目 , 重磅消息频频传出 。 看着今日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 , 我们总能想起“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 本期《了不起的军工人》 , 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学森的传奇人生 。
“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牵头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领导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迈向科学高峰的征途上 , 每一次攀登都非同寻常 , 钱学森却用一个个“第一”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树起了一座座里程碑 。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面对如此耀眼的光环 , 钱学森却时常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 ,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 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 , 那才是对我最高的奖赏 。 ”毫无疑问 , 祖国和人民对钱学森是“满意”的 , 因为他始终为民拼搏、为国奋斗 。
文章图片
“20年中 , 前三四年是学习 , 后十几年是工作 。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 , 为了回到祖国后 , 能为人民做点事 。 ”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充满凶险 , 先是被“驱逐出境” , 后因“太有价值”被禁止离开 , 正如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所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 。 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 , 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 ”
得知钱学森在美国遭到软禁 , 其父钱均夫写信勉励:“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 , 对故国的忠诚……”与美国移民局检察官的一段对话 , 可以证明钱学森的“忠诚” 。 “你忠于什么国家的政府?”钱学森答道:“我是中国人 , 忠于中国人民 。 ”追问:“你说的‘中国人民’是什么意思?”答道:“四亿五千万中国人 。 ”
【国家|他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为了回到祖国克服万难,托起民族希望】回国 , 是何等的坚定;离开 , 又是何等的决绝 。
钱学森离开洛杉矶那天 , 当地出版的《帕萨迪纳晨报》上印着特大字号的通栏标题——《火箭专家钱学森今天返回红色中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没有去码头送行 , 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 ”丹·金贝尔也不失时机地留下了一句名言:“放钱学森回中国是美国曾做过的最愚蠢的事 。 ”
的确如此 , 钱学森回中国 , 当然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 他种下的是一颗颗令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的“争气弹” 。 国外评论家指出 , “由于钱学森的归来 , 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 ”其实 , 钱学森回国的意义何止于此 。 毛泽东同志说:他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得多 。 他是我们的几个“王”呢!什么“王”?工程控制论王 , 火箭王 。 各位想上天 , 就找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钱学森 。
心中有了目标 , 脚下就会生根 。 钱学森一心扑在科研上 , 时常从单位“失踪” , 从家中“消失” 。 有一回 , 夫人蒋英一个多月没见到钱学森 , 就找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询问:“钱学森干什么去了 , 这么长时间杳无声息 , 他还要不要这个家了?”蒋英回忆说:“那时候 , 他什么都不对我讲 。 我问他在干什么?不说;问他到哪儿去?不说;去多久?不说 。 ”钱学森“不说” , 是因为一直在为科研事业而尽心竭力、呕心沥血 。 他不参加剪彩仪式、鉴定会、开幕庆典 , 也不为人题词、写序 , 甚至主动请求降为副职 , 只求专心于科研工作 。
文章图片
人总是要老的 , 事业需要后继有人 , 钱学森十分注重发现人才 , 培养年轻人 。 2005年3月29日 , 已经94岁高龄的钱学森 , 在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 , 重点就是人才培养 。 “回国以后 , 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 , 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 , 国家才会有大发展 。 ”“我今年已经90多岁了 , 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 , 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 ”正因为钱学森一手推荐提拔了任新民、孙家栋、王永志等一大批的“钱学森” , 才有了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 。
“在他心里 , 国为重 , 家为轻 , 科学最重 , 名利最轻 。 5年归国路 , 10年两弹成 。 开创祖国航天 , 他是先行人 , 披荆斩棘 , 把智慧锻造成阶梯 , 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 他是知识的宝藏 , 是科学的旗帜 , 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 ”这是钱学森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 。 推选委员阎肃评价道:“大千宇宙 , 浩瀚长空 , 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 , 冲霄一星 , 尽凝铸中华豪情 。 霜鬓不坠青云志 , 寿至期颐 , 回首望去 , 只付默默一笑中 。 ”
文章图片
殊荣面前 , 钱学森确实做到了付之一笑 , 因为他的心中只有祖国和人民:“一切的成就归于党 , 归于集体 , 我本人只是恰逢其时 , 做了该做的工作 。 仅此而已 。 ”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后 , 钱学森在座谈会上说:“今天给我的奖 , 说是第一名中国人得此奖 。 我说 , 要紧的是‘中国人’三个字 , 这个‘中国人’ , 应该包括中国成千上万为此作出贡献的人 。 ”当人们称颂钱学森是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父”时 , 他总是说 , 没有党的领导 , 没有那么多人共同努力 , 哪有火箭?哪有导弹?
巨人往矣 , 精神之光 , 烛幽以明 。 钱学森曾用无与伦比的成就 , 照亮了一段光辉的历史 , 矗立起一个时代的巅峰 。 前进道路上 , 一定会有更多的“钱学森”接续奋斗、勇攀高峰 , 托举起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 (整理:赵清建)
文章图片
本作品由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天才简史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 武玥彤 ]
推荐阅读
- 国家|2022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 堆芯|全球首座,世界领跑!
- 国家|张云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国际第一方阵
- 项目|航天长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ECMO系统研发”原理样机联调成功
- 国家|光明日报评论员:向扎根基层的青年学子致敬
- 比重|小米正式宣布对标苹果,研发投入跟得上吗?
- 数据|聚焦解决 “卡脖子”问题 三六零旗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新序列
- 国际|国家卫健委就《“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答每经记者问:着力发展国际领先的性智慧医疗装备
- 装备|国家卫健委答每经问:“十四五”将推进“5G+”医疗健康新模式发展 推动智慧医疗健康装备和应用创新
- 综合|千村万乡驭风:国家电投上海能科小(微)风机破局分散式风电